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刺头"担任班干的"招安"现象,体现了教育的宽容,颇受追捧,但却值得深入探讨.从教师"招安"后进生的原因看,既有改造后进生个性的高尚目的,也有教育环境不够宽松的无奈选择,更有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现实要求.这种做法有着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破坏了规则和制度,而且不利于被"招安"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招安"现象反映了教育行为中的惩罚缺位、盲目赏识,也反映了对教育效果的认识过于理想化.  相似文献   

2.
邹启胜 《文教资料》2014,(24):12-13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作者施耐庵用了较大篇幅描写这个人物形象。但是,《金瓶梅》中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并且在情节安排上也有意淡化武松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光辉形象。从《水浒传》到《金瓶梅》,同一个武松形象,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好汉,而到了《金瓶梅》里的武松倒更像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亡命徒,而非一个单纯理想化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武松救虎     
自从梁山好汉招安后,武松就隐居在深山树林中。他因为吃了一棵万年灵芝,所以有长生不老之体。这天一大早,他就急急忙忙地准备好东西向老家进发,因为明天是他哥哥武大郎的祭日。不一会儿,他就来到景阳冈脚下,又看见了当年的那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角度看,我们发现梁山泊群体主动寻求招安而忠义报国的终极追求,这一看似"忠义"的动机并非那么"高尚",有其潜在"自我实现"的社会角色转换等"私心"存在,而其借招安实现的角色转换与社会流动形成的身份提升也显然带有"犯罪——带罪——脱罪"的路径特征。尽管接受招安后的梁山泊群体实现了从"罪犯"到"忠臣"的角色转换,而新角色必有的社会规范与责任担当,加之社会失范的现实与曾经的越轨行为,则使他们陷入了一种支配角色与受支配角色的二难角色状态,扮演了注定的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5.
第二节同义形式(接上期)(二)从语法和修辞的角度看同义形式传统语法分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从词、语,到句,组合构造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可以着重观察句法的变化。以“武松打死了老虎”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句子为例,它的变化简直可以使人眼花缭乱。原句:武松打死了老虎。1.武松把老虎打死了。2.老虎被武松打死了。3.武松是打死老虎的。4.老虎是武松打死的。5.老虎是被武松打死的。6.打死老虎的是武松。7.武松打死的是老虎。8.被武松打死的是老虎。9.武松怎么不是打死老虎的呢?10.…  相似文献   

6.
关于招安,宋江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王图霸业到被迫招安的矛盾心理过程。笔者通过对梁山真实情况和宋江自身所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证了宋江是逐渐认识到梁山的真实形势以及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迫于这种压力才做出了招安之举的。  相似文献   

7.
历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消灭农民起义军,总是交替地使用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的两手。在对待农民起义队伍的策略上,统治集团内部就分成了征剿派和招安派。无论是在征剿的情况下还是在招安的情况下,农民起义队伍中都可能出现投降派。而当着统治阶级推行招安政策的时候,投降派的活动就会更加猖狂,革命派与投降派的斗争也就会更加激烈。《水浒》七十五回的“第一次招安”就展现了梁山起义队伍中革命派与投降派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出了统治集团内部征剿派与招安派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表的是宋江一伙接到招安诏书后准备赴京接受招安的一段文字。其间,宋江接连干出了接诏、遣散、买市、拔寨四件大事,完成了他对梁山农民革命事业最后的大叛卖。开头是接诏。宋江一听说招安使节来了,简直是心花怒放,一面派人到济州去迎接天使,一面从济州到梁山搭了二十四座山棚,结彩悬花,鼓乐齐鸣。宿太尉上山时,宋江率众头领“离寨三十里,伏道相迎”。上得山来,在忠义堂上备好香案,将御书丹诏放在正中。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般认定唐宋以前还没有招安小说,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早在先秦的《庄子》中,就有一篇招安小说《盗跖》.《盗跖》不仅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而且其招安模式与后世招安文学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0.
传说中的虎     
从蛮荒到文明.人类逐渐疏离了那些凶猛的生物.比如虎。一个赤手空拳的普通人去面对老虎毕竟是十分危险的事.像武松那样的人只是少数。所以与众不同的武松才成为英雄。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虽然都塑造了武松这一形象,但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致力于刻画他高大光辉的英雄。但在《金瓶梅》中武松不再是主角,作者无意凸显其好汉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亦对其英雄事迹做了大量删减。《金瓶梅》对《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重写,是立于创作主旨和时代精神的不同,顺应了小说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梁山众好汉由于各种原因落草为寇,迫于宋江等主要领导的意愿最后接受朝廷招安,其被招安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在与奸臣斗智斗勇,一直到与皇帝取得联系,实情为皇帝所知的过程中,李师师这一角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李师师为招安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文学意义不容忽视。在前代诸多有关李师师的记载以及"水浒故事"的记载中,她与梁山众人毫无瓜葛,其人物形象在文学演化中被施耐庵加以利用,经过艺术加工而产生了关键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水浒》评论中,有过这样的观点:“宋江受招安是服从于民族斗争的需要,是民族意识的流露;是为了扫除边患,报效国家。”或曰:“在外族侵略情况下,受招安是人民的愿望……在受招安这个问题上,表现了宋江的进步性。”我们认为,这种为宋江投降主义辩护的论调,是错误的,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宋江的受招安投降,并不是从反对民族侵略、抗辽的“民族意识”出发的,这可以从宋江受招安的目的及其受招安后的实际行动,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忠义水浒"和"聚义水浒"的争议,即主张招安与反招安--主"剿"和主"抚"两派争论作出分析指出金圣叹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他是主"剿"派,其对水浒艺术的赞扬并不能改变其政治主张,从而批评了张国光教授的"烟幕"说.  相似文献   

15.
我在教学《景阳冈》武松打死老虎下冈这一段内容时,因文中没有交待武松从什么方向下冈,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我有意在这里设疑:武松从哪个方向下冈?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议论开了。有的说:“武松应回头下冈,因为武松打死老虎已浑身无力了,他怕向前走再有老虎出来。”  相似文献   

16.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水浒传》是一部艺术成就较高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比较完美的结合,一方面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另一方面也赋予英雄人物以高度的理想色彩。如有关武松打虎情节的描写,就具有这种对人物行为的渲染和夸张等传奇特色,使其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反抗精神。这种在人物的塑造上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既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正确的方法是充分利用课文中富有特征的细节来认识人物的特点。 课文中叙述武松在店家喝酒和景阳冈打虎两件事上写得特别细致。 课文写武松饮酒这件事,主要有两点:①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酒。②武松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过冈。此处所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古典小学中描写农民起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研读《水浒传》时,善于吸收其精化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具体运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对《水浒传》的评论,既指出其思想内容的倾向性,同时又赞赏作者是艺术地展示了农民起义史上招安与被招安的现象,及其最终悲剧.  相似文献   

18.
马德 《课外阅读》2013,(17):8-9
<正>说说《水浒传》中的两个男人。先说武松。武松甫一亮相,很正面,很阳刚。景阳冈一顿乱拳打死一只老虎,威震阳谷县,官拜武都头。后替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一对狗男女,名扬四方。但我以为,最出彩处,是被刺配到孟州的一个细节。按照惯例,犯人初到,要打一百杀威棒。管营在上边,指着武松,说,你那囚徒,省得太祖武德皇帝旧制,但凡初到配军,须打一百杀威棒,给我打起来。你听武松怎么说,武松道:要打便打,我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景阳冈》一文,前后共出现六次“叫道”这个词。“叫道”在一般的情况下可以解释为“大声地说”。但联系到课文中具体人物的性格与特定的语言环境,仅仅简单地解释为“大声地说”还不够,而应该从怀着怎样的心情“大声地说”的角度理解才对。“武松走进店里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联系到上文“武松走得肚中饥渴”一句,可见武松是怀着急切解渴的心情大声地说。“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  相似文献   

20.
对于小说中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一事,《水浒传》明刊本的插图者均是持以肯定态度的,这主要体现在刊刻过程中利用图像弱化梁山中的反招安斗争、突出受招安场景的恢弘与壮阔、淡化英雄结局的悲剧色彩这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出自插图者自身的忠义价值判断,认为接受朝廷招安乃是梁山好汉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亦是众人实现"保国安民"目标的既定选择。甚至将其视为"此正是一百单八人幸处""死于王事为死所",进一步坚定对受招安的肯定态度。二是如刘兴我本、钟惺批本与二刻英雄谱本插图者皆处于明代末世背景下,对统一有力的朝廷以及救世英雄的热切期盼,亦是造成肯定态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