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解读,认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出路所在,应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广泛在实践中予以综合利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剖析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渐进更新论、整体设计论、文化传承论、发展协调论和社会支撑论,并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解读,认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出路所在,应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广泛地在实践中予以综合利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剖析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渐进更新论、整体设计论、文化传承论、发展协调论和社会支撑论,并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艺术直觉对象有一个从哲学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化的过程.这其间,从老庄的"道"论和形神论,<淮南子>的形神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钟嵘的"滋味"说,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对事物内涵的探索逐步深入,也从哲学本体论渐次过渡到审美意境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直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三代以来"孝"的观念的基础上,孔子进行全面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深入阐发和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的坚实基础。孟子在继承孔子和孔门思想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孝"的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达到更加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胡绳,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和贡献;以革命的标准来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和是非;以人民的立场来看待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总结胡绳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基本特点,对于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与先秦诸子无异,处于不著不察状态.唐中期孟子开始受到思想和社会的尊崇,宋代完成了《孟子》由"子"升"经"、孟子本人入孔庙配享成"圣"的全面升格.与此同时,形成了与"尊孟"并行的"非孟"思潮.孟子升降沉浮,与唐宋时期儒学更新的文化运动和孟子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是否合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理论,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者们既有热情赞同的,也有激烈批判的。本文认为,孟子的这番言论,强调社会分工的合理性,是社会现状的真实描绘,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普遍规律,并没有轻视体力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王明珂先生在其著作《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中,从边缘视角建构了别具一格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勾勒华夏边缘形成的方式来研究华夏概念和华夏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同时以"结构性失忆""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民族认同,这种批判、解构历史实体论,却又超越近代建构论的理论体系,是区别于传统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被称为"亚圣".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 "孟母三迁" "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增广贤文>中有"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之文.当今有些学者提出将孟母生日(四月初二)作为中国的母亲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