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理性逻辑——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把学生世界还给学生,并尝试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出发探寻可行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德育界讨论的热点和共识,然而许多涉及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根本性问题依然晦暗不明。德育研究必须就这些根本问题进行追问,以为德育找到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根据,并从其中寻求到回归的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3.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高校德育实践领域,为提高德育有效性提供了科学思路的情况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面对的一些问题,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回归生活世界"不能放弃道德理想;二是"回归生活世界"不能忽视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以及泛政治化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要走出当前困境就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而回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是其走出低效性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实践隐患,表现为德育内容的简单化和泛化、德育过程的随意化和德育目的的平庸化。造成这些隐患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把握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念时忽略了对其意蕴——意义世界的剖析和理解。这源于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以及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缺乏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为此,德育需要凸显"意义"主题,即德育要从笼统地观照生活的层面深入到观照意义的层面。这样,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才能走向深入,德育才能真正切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8.
重归故里——试论现代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当前德育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味注重科学世界的德育而忽视甚至遗忘了生活世界的德育,从而泯灭了生活世界生动的主观性。因此,现代德育应回归生活世界,从中找回其主体意识及其意义基础。  相似文献   

9.
德育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过多地专注于对生活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生活取代德育的危险,并导致德育内容的庸俗化和泛化、德育要求的降低以及德育方法的媚俗等问题.实际上,德育与生活之间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也有着各自的边界,简单地用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做法既不利于德育,也不利于生活的完满.在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上,德育除了要适应现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维度--超越.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德育应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既看到两者的联系,也看到两者的区别.正确的做法应是在超越中适应,这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目标上意味着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生活德育必须坚持主体性、主导型、层次性原则。实施生活德育的途径是确立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情境和建立合理的贴近生活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要求我们对德育课程所持立场从知识本位向生活本位转变,突出课程的价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重归故里——试论现代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当前德育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味注重科学世界的德育而忽视甚至遗忘了生活世界的德育,从而泯灭了生活世界生动的主观性.因此,现代德育应回归生活世界,从中找回其主体意识及其意义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质上是要回到群体的共同劳动和共同体验之中,它要求德育在理念上从道德刻印转向道德生成,在实践上重视将劳动引入道德教育之中,把劳动作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切入点和生长点,这是因为劳动是道德生成的逻辑起点,劳动具有凝结群体成员道德体验和实现道德创造的功能。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实现,就是树立正确的劳动德育观,在这一观念指导下,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大学德育在"现实世界"中的功效不高,究其原因是忽视了人的"可能世界",没有关注到人的"可能世界"在德育中如何实现。根据人的本质,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应该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孔子的实践性德育思想影响深远,当代大学德育可以借助于其思想的实践性回归"生活世界"。其德育思想为当代大学的德育活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大学德育活动的"可能世界"和人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6.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与生活脱节。因此,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创新职业教育德育重要源泉.从生活世界概念出发,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活世界进行了阐释.反观德育现实,对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生活世界的视野,提出职业教育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德育理念 ,回落学校德育的目标 ,改革传统模式化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不同的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指认是不一样的。现象学话语中的生活世界,更多的指向于一个先验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而我们日常所指的生活世界,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的复杂社会。前者表明了回归的应然性,后者则反映了回归的实然性。德育在实然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应避免实然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的危险的产生。而德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则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的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实现实然与应然回归的辩证统一,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观点集粹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鲁洁(南京师范大学)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  相似文献   

20.
陈凤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141-144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