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池州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池州刘街傩戏素有“南傩”之称,又受到九华山佛教和巫楚文化的影响,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傩戏、傩文化的基本含义切入,从三个方面着重阐释了刘街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傩文化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美学精神和游戏性,用来聚众祭祀和主仪的历史文化。在分析池州傩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池州傩戏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从政府方面、产品开发方面、市场开拓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池州市傩戏旅游开发的战略性措施,以促进傩戏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贵池傩戏是以驱逐鬼疫、祈求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形式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戏曲表演活动.傩戏面具造型、色彩等要素的数字化图形设计,对于开发贵池傩戏面具,传承傩戏文化,繁荣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池州傩戏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蕴涵着诸多文化要素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文章着重阐述池州傩戏对研究古代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化石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F0003-F0003
池州傩化研究中心是我校以池州傩化为研究对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现有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近年来,该中心对池州傩戏(以贵池区为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考察活动,组织申报了省、校级课题8项,  相似文献   

9.
池州源溪村傩活动中的"求子"习俗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显著特征是:其一,打上了山区社会文化的烙印,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二,生殖崇拜是"求子"习俗的主题,宗族和宗教是其得以实施的双翼;其三,公开宣扬与隐秘回避有效地调适了封建传统在性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兼顾了重伦理和重子嗣的双重目标。以源溪村"求子"习俗为代表的池州傩活动演绎着人神在场的对话,体现着人神互惠的效果,寄托了一种希望,表征着一种言说,连接着一种血缘亲情。  相似文献   

10.
西汉海昏侯墓葬中发现的玉辟邪为蚩尤形态,通过考证,南方蚩尤与驱傩、蚩尤戏、贵州傩戏中"山王"面具、"耍狮"面具等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其它戏剧的重要特征。昭通傩面具是众多地方傩面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昭通傩面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傩文化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色彩是绘画的灵魂,在现代绘画中,色彩已成为画家最重视的形式因素之一。色彩具有三种潜力,即色彩的心理表现力、色彩的象征性真实和现实主义含意。对于色彩的写实性、象征性及抒情性的不同运用与表现也影响到艺术家的绘画创作风格,呈现艺术家自性色彩创造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湘西苗族傩面木雕历史渊源流长,在傩文化中原是傩仪、傩舞、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但作为一种木雕类别或木雕艺术品,它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有一种原始古朴稚拙的魅力与美感,体现了湘西傩面木雕工艺的文化价值。对湘西苗族傩面木雕的艺术特征、工艺传承与创新进行综合解析,以期促进湘西苗族傩面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15.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巫傩活动至关重要的道具,面具在南江流域禾楼舞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禾楼舞面具的制作和脸谱与其他巫傩面具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仪式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发现禾楼舞的区别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岑巩境内流传的古思州傩戏以宫廷傩和民间傩为主,而宫廷傩是中国古代四大傩戏之一,目前仅在湘黔交界处存留,国内其它地方尚未发现。而以宫廷傩戏剧目《喜傩神》为代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则代代秘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贵州傩面具类型完整、形态丰富,是傩面具研究的活形态资料。傩面具作为驱傩仪式与一般巫术的分界标识是,傩最直观最具象的表征性符号,从傩发展的早期开始就一直为傩事活动所运用。随着纯粹祭祀性傩祭向多艺术因子复合的傩戏过渡,傩面具在数量、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贵州现存的傩戏形态中找到不同层次的傩面具形态。在巫术性质的驱傩仪式中,傩面具就如同一张“神圣帷幕”分隔着角色的世俗性与神性,它在“陌生人的力量”的驱使下成就了世俗扮饰者的神性角色,发挥着傩的神秘巫术-宗教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