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人  王世勇 《天中学刊》1999,14(1):96-97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旨趣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时贤已多有论述,但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与儒、道的相互渗透和事例,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乃至深入研究样宗的演化。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而佛教的中国民间化、通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层含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与分析。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或极少识…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3.
在世事变换交替的年代,佛教中国化极大地填补了中国人俗世生活的精神信仰需求,如信仰观音菩萨等,从彼岸信仰这个角度纾解了广大民众俗世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为传统民俗的素食文化、民宅民居风貌以及民间习俗等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佛教中国化对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中互相融合,直至其优秀基因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教中国化之后,最成功的文化交流现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比较两大中国化思想成果的理论品质、哲学底蕴、关键环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相似文献   

6.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自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出于传播的需要而逐步中国化,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两千多年的"中国化"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内在机制和发展动力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因此,科学地汲取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而由盛转衰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诸宗争鸣推动佛教发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应形成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派别,使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活力在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和民间精英中同时激发;禅宗创立者慧能宣扬"佛性即无南北"并尊称听众为"善知识"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歌颂大众、发动大众并尊重大众的首创精神;佛教普度众生的多重法门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对人的精神关怀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关怀和物质生活关怀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儒、道从排斥、斗争到融合从而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印度产生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中国化程度高的教派生命力就强,流传影响就大。  相似文献   

11.
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异同,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要与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地位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即以其浑沌的面貌而混同道术、依附玄学,在朝野上下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渐渐表露出其固有的特性和独立的品格。出家受戒形成一股风气,中国于四民之外,又增加了出家之民。出家僧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众不同,重要的是佛教经义与道教和儒教之学的主旨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正是这种本质的区别,使得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促使一些当权的统治者排挤和打击佛教。而一些以儒学自命的知识分子和道教徒也从维护自身的地位、利益出发积极地参与了排佛活动。这就是自南北朝开始的一场历时久、跨度大的马拉松式的三教论衡,即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之间相互进行的理论论战。这个运动几乎覆盖了自此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深入地探讨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总结其中的文化传播规律,不仅对于揭示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确立文化开放政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印度产生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中国化程度高的教派生命力就强,流传影响就大.  相似文献   

14.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家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佛教初传中国即获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探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相通、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及佛教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是佛教初传成功的原因所在。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代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在中华文化的强烈刺激之下,迅速地与本土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佛教的中国化是在不断地选择、接受、转化过程中完成的。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国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显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凸显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可通约性。当下,新生之后的佛教精义对于平衡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快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等方面,都具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空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佛教在中国初传时的概况及其成功的原因,认为能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之结合,以及佛教固有的适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宗教义理,使之能够必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共通之处等,是佛教初传中国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初传成功及佛教汉地化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中国化”是个既老又新的问题,但不乏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援引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发现”、文化一心理的契合、传播媒体的圆融、人伦日用的圆通等层面剖析了“佛教的中国化”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观点.本文属笔者宗教学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