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成为民俗学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民间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说是国家政府和民俗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解析,将有利于拓宽其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牛郎织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文人作品和民间传说都反复叙述这个传说,以此为题材的戏曲和小说也层出不穷。清代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直接影响了近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本文通过概述清代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的戏曲和小说,比较《双星图》和《牛郎织女传》在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上的异同,以期勾勒清代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虽然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沂源县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搜集、研究、开发工作,但是传承现状仍令人担忧,它也和全国其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后继传承和保护利用上,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良、改革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整体时代诉求。学术界的文化精英们批判旧思想,引进新理论,尤其主张用西方理论思想重新解读和重构传统文化经典。古代传统文化中因爱而荒废工作的牛郎织女缺乏契合时代诉求的内容,因此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与充分研究;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文人学者借助戏剧、报刊等形式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内容、主题进行重新改写,迎合了时代诉求。20世纪初的牛郎织女传说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两个特点:作为研究对象没有进入学者研究视野,缺乏学术关注;作为改写对象不断被重新塑造,构建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传说。  相似文献   

6.
张式成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17-22,55
湖南郴州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这一方面有大量古代文献、名人著述、方志、辞典可以证明,更有经田野调查所获的郴州境内各县市区有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等景点、传说和民俗活动相佐证.  相似文献   

7.
《日月潭的传说》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本对日月潭的传说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让学生既能看到动人的故事,又能感悟到不屈的英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将读悟结合展开探究,是深入学习文本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两情相悦、忠贞不渝、专一坚守的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跨越了仙界与人世的重重障碍。关山阻隔,牵牛、织女作为银河两岸爱情的见证,流传千年。希腊神话人神相恋,其实是与人相似的“神”相恋,宙斯、阿波罗、阿佛洛狄忒、阿多尼斯等,在希腊神话中演绎种种爱情传奇,同样是人性美好的天性使然。在诸多情节上有极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个传说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在曹植的《洛神赋》中确立了两者的夫妻关系;干宝的《搜  相似文献   

10.
《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民间故事,这篇课文文字浅白,但情节曲折动人,主题意蕴深远。这样的文本,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的光芒?如何引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感悟真情的同时避免落入情爱的陷阱?经过  相似文献   

11.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cowherd (牛郞). He was poor*, but very kind and honest(诚实的). One day, the cowherd met a beautiful fairy. She was a girl weaver (织女). She fell in love with* the cowherd and married* him. They lived a happy life and had a son and a daughter.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存在着民间版和文人版这两种不同的牛郎织女神话,民间版的更古老,影响也更大。牛女型是中国爱情故事的基本模式,其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民俗的。  相似文献   

13.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中表达的相思之情为历来文人所咏叹。然而,不同于人们的想象,牛郎织女的相思问题其实另有原委,同时对他们浪漫爱情的同情也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牛郎织女的相思问题进行考辩,还原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爱情故事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汉画中的牛郎织女画像彰显的虽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它隐喻着汉代农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彰显出汉代农民对社会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神话不断呈现着一种流动的变化,研究"牛郎织女"的神话,探讨其原始的内容及意义,梳理该神话的流传及其演变非常重要。由于宗教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牛郎织女"神话主要经历了胚胎期、雏形期、形成期、演变期等,每个时期都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也因此形成了诸多独有的特征。"牛郎织女"神话发展至当下,已全然不同于初步形成期的形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神话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牛郎织女"神话以七夕节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达中国古老而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傅张萌  何大顺 《海外英语》2011,(10):184-185,199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对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下)>、邢福义<现代汉语>、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三个版本的教材.从指导思想、教材结构、教材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体例上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建设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产生在西周时代,至汉代已初具规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它的情节,全部故事已经成熟,且广泛流传.此时的故事仍具有神话特征,男女主人公都是天上的星神而非下界的凡人;唐至明清是故事的定型时期,牛郎的身份成了人间的一个穷小子,神话也彻底地变成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说明了家长制在婚姻中的作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对做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话语语言学的兴起 ,话语分析的方法已被运用于翻译领域。运用话语层翻译的建构标准从信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形式连接、意义通贯和互文性等方面分析比较两段译文 ,说明话语分析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