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6,(11):63-63
为更贴进你们,了解你们,本刊自2006年建立《中华武术》武迷俱乐部,请仔细参阅“入会须知”认真填写“入会申请表”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中华武术》杂志武迷俱乐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6,(9):63-63
读者朋友:为更贴近你们,了解你们,本刊自2006年建立《中华武术》武迷俱乐部,请仔细参阅“入会须知”,认真填写“入会申请表”,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中华武术》杂志武迷俱乐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11):4-4
您是不是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武术朋友?您是不是拥有与众不同的武术故事?您是不是想和大家分享武术心情?您是不是对《中华武术》杂志中所描写的武术人物和武术故事感动不已?您是不是对《中华武术》杂志中的文章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吧!《中华武术》有您的天地!我们将在杂志中开辟“武迷桥”专栏,  相似文献   

4.
《精武》2008,(12):M0001-M0001
《精武》杂志是一本国内外发行的武术刊物,是一本对全世界武术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杂志。创刊25年以来,《精武》杂志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武术事实”,“报道发展中的武术史”的宗旨。一直被广大读者认为是我国主流的武术杂志,被武林同道誉为“传统武术的忠实传播者”。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7,(7):11-11
由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中华武术》杂志联合主办的“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大型论文评选活动于2007年7月1日启动。此次活动由国家电视台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武术业内专业刊物强强联合,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武术运动。同时,为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自本年度3月推出传统武术擂台赛事“武林大会”向着更加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精武》2009,(1):2-2
《精武》杂志是一本国内外发行的武术刊物,是一本对全世界武术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杂志。创刊25年以来,《精武》杂志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武术事实”,“报道发展中的武术史”的宗旨。一直被广大读者认为是我国主流的武术杂志:被武林同道誉为“传统武术的忠实传播者”。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据《医疗保健体操》一文(参见210510)介绍,T7《武术》-3“拳术”表现的是太极拳,《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关于T7《武术》-3“拳术”的描述也很宽泛,宄竟是哪一种拳术并没有给出结论。笔者比对一些专业书籍的描述,认为票图上表现的应是长拳。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运动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武舞”,历经千年延续至今。《武术竞赛规则》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对套路表演水平的评价标准,是为套路运动服务的。同时也对套路运动的完善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预示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武术竞赛规则》从1958年第一个版本的诞生至今出现了6个不同的版本,它们直接影响了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武术竞赛规则》发展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发展历程及栏目设置两方面对《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7月的27年发展脉络作了系统梳理。站在“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将杂志的27年发展历路划分成了四个阶段,即: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并在所划阶段的基础上,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拦目设置情况做了详尽的解析。有助于武术研究者们全面把握《中华武术》杂志的27年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术界围绕武术的历史、性质、技术改革等议题,开展了一场学术争论。争论以辩争“太极拳的源流”开始,随即转入“武术技术问题”的大讨论,最后以《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文章的发表而宣告结束。经过辩争,学界在武术性质、技术创新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武术大众化”的改革路向,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整体而言,争论在“大鸣大放”政策下呈现出较强的学术特征,基本厘清了武术“从旧到新”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坚定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发展武术运动的信念,但时代的特殊性也使争论“议而不决”,遗留了一些学术史理论问题。这场武术争论并非个人意气或群体利益之争,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方向之争,在武术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中华武术》2006,(6):26-28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它又是一套优秀的独特的健身术。所以,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评价,都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2.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13.
陈威 《中华武术》2006,(8):35-35
前一段时间我在查阅《中华武术》期刊时,偶见1996年第七期的“探索求真”一栏,其中有《“两膊前节”与“两股前节”辨疑》一文。作者龚克先生称其“在学习和校点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文中,发现一个疑点……”。结果是“笔者经过分析,认为‘两膊’是正确的,‘两股’为误写”。随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系列理由。对此我思考再三,作者的分析自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我个人不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两膊前节有力”固然有其正确性,但“两股前节有力”也绝非“误写”。  相似文献   

14.
精武百杰     
《精武》2009,(6):F0002-F0002,I0001,I0002,64
李文奎先生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六段;2008年山东省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太极名家。近两年来,先后在《精武》、《中华武术》、《武魂》、《武当》、香港《武术家》等杂志上发表理论研究文章十余篇,反响极大,深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5.
张凡 《乒乓世界》2007,(2):0012-I0012
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泱泱乎表海之雄风”。至今习武者众。沧州杂技也很有名,其中又以吴桥为最。《吴桥县志》上说,每蓬佳节,便“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暄阗,官不禁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左贵臣 《精武》2008,(8):39-41
拿到2007年第十二期《精武》杂志.第一眼就能看到封面上的韩起先生.首读也是韩起先生的文章。以前对韩起先生的文章也读了不少。韩先生的一些武术观点“刺激”了我,使我也想把自己对武术的一些看法展示给广大的《精武》读者,特别是武术爱好者和研习者。  相似文献   

17.
康小亮 《精武》2010,(11):78-78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繁多,源远流长。此刻我听着东去的江涛,看着风中飘曳的苇叶,抚摸身上这套洁白的武术服,胸中陡然生发出一种无以言状的沉重……回顾三十年来“武术热”在中国大地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热播的那部以体现武术为主题的电影《少林寺》开始,掀起的轰动效应遍及全国,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18.
《津门武术》以天津地域武术为线索,系统的分析了天津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等对武术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全书共九章分别就津门武术发展的轨迹,众多的武术组织,天津特色武术流派,天津重点武术人物,天津的武侠小说创作及民间武术轶事以及《大公报》与土洋体育之争,第一届民运会的成功举办,天穆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天津武术的地域文化定位等等,天津武术在其形成上因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人文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特色,用杨教授的话来说:形成了“文化孤岛”独立的文化区,表现“吸纳性极强而辐射性太弱”的特点致使其独具特色,内容丰厚的天津武术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此书的撰写完成可谓是对天津这个独立的文化区的武术文化特色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为天津这片地域武术的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谢元宏 《中国集邮》2000,(10):29-29
据今年7月21日《中国集邮报》报道,国家邮政局行业管理负责人在7月19日北京市召开的贯彻《集邮市场管理办法》座谈会上透露,“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加强〈邮政法》及《实施细则》修改,……”读后十分欣慰。说明管理层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有了可喜的变化。中国邮市已低迷3年有余,眼下仍继续着失望和无奈,尽管集邮联  相似文献   

20.
李涛 《中华武术》2006,(5):18-18
本人是一名青年武术教师,工作在大学教学的第一线。武术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武术事业的兴衰,我们比谁都关心。当看到由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华武术》杂志等协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华武术文化国际论坛将在九月份举办的消息,又从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士信教授那里了解到本次“论坛”举办的内容和设想后,我心里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