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治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正视这种变化,并立足于法治,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2.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确立依法治国后又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客观的,因为,一个法治化的社会必须是有道德的社会,法治需要道德的支持,任何片面强调“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将“德治”与“法治”融为一体综合为治才是适合我国的最佳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是由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决定的。教育是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手段,在进行道德教化、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过程中,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把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实到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教的问题上来。“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将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辛世俊  高梅 《天中学刊》2001,16(4):11-14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对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借鉴,以德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但在根本目的、基本精神和作用方式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德治国要着眼于道德建设,尤其要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法制化的道德是有相对独立形式和价值的客观存在。市场经济和文明发展客观上要求道德法制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实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行政、民商、刑事、立法、司法的道德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十五”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建树。法治德治应比翼双飞,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前进。我国目前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四大难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依次包括生活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为政道德。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就新形势下法治、德治与学校德育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以实现“他治”。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关…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就新形势下法治、德治与学校德育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以实现“他治”。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关…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的治国方略到邓小平以法律制度为重点的治国方略,再到江泽民“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治国方略,在认识逻辑上正好完成了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17.
法治取“德治”而代之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道德地位的历史嬗变,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可有可无。在法治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道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道德反映和调节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点,道德作用的特有方式和范围,以及道德作为法律的价值基础和法治的实现条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态度,不仅会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失范和无序,而且也会侵蚀在人们心目中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的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信念,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都是有效的社会调控治理手段,在当前要深入地理解和贯彻执行江泽民总书记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德治的软约束与法治的国家强制力两者跨度较大,往往出现很多无视道德谴责,而又达不到法律惩戒适用条件的诸多现象。纪律规章制度好弥补了道德与法律之间调控不力的空隙。并且通过纪律规章制度的规定和惩戒作用,可以有效地使某些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尤其是职务犯罪,从而通过其一定强制的制裁教育,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