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师要了解学生阅读的心理,加强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辅导,纠正不良行为,教学生放正心态,克服紧张心理,教学生学会寻找、斟酌、筛选、归纳。平时在课堂上要做好理性阅读的训练,扎实做好阅读的指导,做到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在平时牢牢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强理性阅读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富有智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要善于捕捉、抓住文本的语言表达规律进行训练,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把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落到实处,由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最后要落实在语言文字的把握上,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最后也要落实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朗读能力,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自主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要通过阅读微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微技能的训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词汇以及语法,提高理解事实和细节的能力和分析段、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部分的复习,要以《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为依据,以五年级第九、十两册教材(六年制第十一、十二册)中的有关阅读训练为主要复习范围,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基本功上下功夫。 一、复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阅读测试卷和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策略问卷对高职学生分别进行英语阅读能力水平测试和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调查。根据阅读测试结果将受试对象分成三组:阅读能力强、阅读能力中等和阅读能力差,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上总体水平不高;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与阅读能力之间存在弱相关,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阅读能力强的受试学生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上好于阅读能力中等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阅读能力中等的受试学生好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这表明在以后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并且要考虑到阅读能力对训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阅读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并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训练,因此,只有在复习中注意优化训练,才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这里仅就第六册的阅读复习谈些看法。突出重点注意整体性段的训练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本册阅读复习中就要突出这个重点,注意围绕有关段的知识和能力,组织各种训练,进行查漏补缺。在设计训练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体与部分”、“单项和综合”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性,防止单项阅读训练的简单罗列。例如,“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地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而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中学阶段,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个重要部分。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智。然而,在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训练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语文进行详尽透彻分析,学生勤记笔记课后背。将阅读训练变成教师替学生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提高阅读训练,做好以下两点就可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在享受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阅读教学和逻辑思维训练结合,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即阅读理解与具体、概括结合;阅读理解与分析、综合结合;阅读理解与比较、抽象、概括结合;阅读理解与推理、判断结合;阅读理解与思维逻辑结合。将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方法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同时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庆华 《考试周刊》2014,(86):43-43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是汲取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文课必须以阅读为本,课堂上要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阅读,积累作文素材,训练说话能力,拓展练笔,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得到训练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汉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技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在中级阶段,汉语阅读教学主要是语段、篇章阅读理解训练和阅读技巧训练,以及对字、词、句的阅读理解训练。一堂设计成功的阅读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中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全面理解题意,正确解答问题。 一、阅读词语的训练 1.对容易混淆的数学名词、术语,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通过区别比较,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为解题扫除知识上的  相似文献   

13.
王军 《考试周刊》2011,(68):106-107
本文从大纲要求出发,提出了阅读教学中要重点思考“谁来读”、“读什么”及“怎么读”三个问题.并就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性的回答,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把阅读任务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题材广泛和数量要求,重视经典文学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方法的教授和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4.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阐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吴天石教授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专题中强调:‘语文教育要讲究字、词句、段、章’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初中语文,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即在基础知识教育得到提升的基本技能——阅读训练上。作品阅读可分为:略读、精读和品读三个层面上,也是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作品阅读应引导学生分层走捷径。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技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和一定数量阅读训练后,才能使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这是因为阅读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是一种从英语书刊、资料和文献中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技能,这种技能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基础,对学生今后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接受大学外语教学的学生在校学习和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提高阅读技能,从而达到阅读能力所概括的综合分析、归纳和推断能力的目的。然而,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这些能力取决于他们掌握阅读技巧的熟练程度。阅读训练不研究阅读技巧,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在阅读训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系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余地技巧,训练着重放在技巧上。下面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常使用的几种阅读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课改以来,在教学模式转变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老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无味的小组讨论,常常使学生陷入无谓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在语文阅读的训练中感悟文意,吸收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经过12周的快速阅读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训练的技能,据此探索快速阅读训练和阅读方式(先看文章再回答问题、先看问题再读文章)对小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快速阅读训练可显著减少学生的总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但不影响阅读理解率;第二,先看问题再读文章的阅读方式在主旨题目的理解率上有其独特优势;第三,阅读方式和快速阅读训练在学生阅读效果上不存在交互作用,即两者不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享受阅读     
教育家陶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在初中阶段,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不少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训练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详尽透彻分析,学生勤记笔记课后背,将阅读训练变成教师替学生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要搞好阅读训练,应以情感为基点,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在享受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阅读训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整合阅读训练资源信息,凸显学生训练主体意识。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训练,并对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进行创新实践,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展开阅读教学的理性设计,促使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