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位妈妈都希望老师能喜欢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爱,然而,总是一些父母头疼孩子不喜欢幼儿园,不喜欢老师。甚至感觉到老师也不喜欢自家孩子。我们相信。老师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老师也是人,她们面对班里那么多孩子,有些孩子又特调皮,难免有疏忽或不周到的地方,所以就需要家长有技巧的相处和沟通,以达到理想的“双喜”效果。  相似文献   

2.
班上来了实习老师,小朋友们个个欢喜得不得了。不少孩子一下课就喜欢拉着实习老师做游戏。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实习老师们都喜欢一些当班老师认为不怎么出色的孩子,而且班上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和实习老师玩,连排队都要注意排在队尾和实习老师在一起。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每次实习老师走时,班上很多孩子都会恋恋不舍,  相似文献   

3.
我们班的孩子午睡起床都是自己穿衣服,这让其他小班的老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其他小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等老师去穿,甚至有的连手都不愿意伸。我们班的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会孩子自己穿衣服的呢?  相似文献   

4.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求学路上能够遇到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呢?我们常说,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孩子崇敬老师,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有一定的心灵感应,这样的老师要比刻意去选择所谓的“名师”好得多。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流传一则笑话:某甲问孩子:“在你们班级里,老师最喜欢的同学是谁?”孩子答:“是我。”某乙也问孩子,孩子也回答老师最喜欢的同学是他;某丙、某丁的孩子也都说老师最喜欢他。这是咋回事?原来,孩子一进校门,整天听到的都是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哪怕有一点点好处,老师也会赞扬  相似文献   

6.
《今日教育》2011,(9):5-5
俞敏洪:老师一句话能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命运。老师要给孩子梦想,不管碰到怎样落后的孩子.都应该鼓励他.老师可以用纪律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侮辱他.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在我生命中最喜欢的老师就是能够鼓励我推动我前行的老师。不管在什么状态上.你都受到鼓励.这样的老师就了不起。  相似文献   

7.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应强迫孩子接受,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实践,还应鼓励孩子多依靠老师,毕竟老师是专家。因为父母受教育的时代与社会环境都跟孩子的不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都适用。  相似文献   

8.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应强迫孩子接受,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实践,还应鼓励孩子多依靠老师,毕竟老师是专家。因为父母受教育的时代与社会环境都跟孩子的不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都适用。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换老师了,但是孩子就是喜欢原来的老师,不喜欢新老师,他向你述说新老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因此不想上幼儿园了……如果你是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是拉着孩子跟新老师理论,告诉新老师孩子有多喜欢原来的老师,甚至带着孩子转园吗?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看看这位妈妈是如何做好家园沟通,陪着孩子走过换老师风波的。  相似文献   

10.
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问他今天表现怎样,孩子都说自己表现很好,老师又表扬自己了,别的小朋友都不如自己,还惟妙惟肖地描述,感觉真有那么回事。但是当我们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却说没有。看孩子也不像是故意撒谎,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张燕 《考试周刊》2014,(40):190-190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幼师,都应该具备做幼师的基本素质。热爱幼儿是幼师最基本的品德,不管老师长相如何、年龄如何,爱孩子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只要教师从心里爱孩子、喜欢孩子,孩子一定能感知到。  相似文献   

12.
微博     
《中国教师》2011,(19):6-6
<正>@俞敏洪:老师一句话能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命运。老师要给孩子梦想,不管碰到怎样落后的孩子,都应该鼓励他,老师可以用纪律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侮辱他,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在我生命中最喜欢的老师就是能够鼓励我、推动我前行的老师。不管在什么状态上,你都受到鼓励,这样的老师就了不起。  相似文献   

13.
吴登艳 《今日教育》2006,(10):26-27
我们蒙氏小班的孩子午睡起床都是自己穿衣服。这让其他小班的老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其他小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等老师去穿。甚至有的连手都不愿意伸。蒙班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会孩子自己穿衣服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美术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能专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所有的作品都能五彩缤纷、童趣盎然。但事实上,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能顺顺利利地完成,也不可能每一幅作品都符合老师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在孩子的绘画过程中,在孩子们完成的作品中,由于不同的原因,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挑战着老师的耐心,更挑战着老师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过去的家长,对老师都非常信任。老百姓中流行的一种做法是,学龄儿童入学,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交给老师,诚恳地说:“老师,我们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给您了,要打要骂都随您!”那时候的老师一般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孩子放学了,家长有事没来接,老师把孩子接回自己家,免费辅导,免费吃饭,都是常有的事。  相似文献   

16.
《中华家教》2011,(4):17
Q编辑老师:您好!我家孩子上初一,现在我没有办法和孩子真正地进行面对面沟通了。每天孩子回到家,就直奔自己的房间,叫他吃饭都不应。现在我都是每天发短信叫他吃饭,有时候孩子回复"我不饿"。我认为是自己在沟通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就去咨询老师,结果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健谈、阳光、幽默的男孩,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人缘很好。我该如何解除与孩子的"零沟通"呢?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频繁了,家长恨不得从孩子的生活起居到学习生涯都向老师汇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每个孩子的性格都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18.
杨瑛 《家长》2022,(34):13-14
<正>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似乎都有一个“讨厌”的老师。孩子讨厌老师的理由千奇百怪,有时是因为不喜欢一门学科而讨厌一个老师,有时是因为教师过于严厉、作业留得多而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这些想法都是孩子成长中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家长的开导、学生思想的成熟自然化解。然而,一旦学生与老师产生矛盾,家长就不能坐视不管了,如果师生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觉得不快甚至非常痛苦,老师也有可能因为误解而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身上很微小的“毛病”,在有些家长看来却很严重,总想让老师帮忙改正。所以,在和老师(尤其是新接手一个班的老师)沟通时,往往说的是孩子的不足之处,而这样的“不足”使老师先入为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先想起和关注孩子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家长更有理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