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离骚》是我国“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的两个章节,作为古典诗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典范之作,要求学生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认识古典诗歌的各方面价值。基于此,笔者所设计的《离骚》(节选)的教学,一方面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离骚》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其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另一方面旨在借助品味诗歌之美,与诗人对话,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于《离骚》的篇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则进一步加以诠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相似文献   

3.
杨燕 《语文天地》2014,(1):39-40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美的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的中国古典诗词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尤其如此。为了让诸如《离骚》等意蕴深远、情致丰韵、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为高中生的文学修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等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此探寻让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活”起来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自传性质抒情长诗,这首诗歌既是南方楚地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北方文化孕育的结果。《离骚》所表现的忠君爱国思想、"美政"理想是中原儒家思想的体现,并且比兴手法和"诗言志"的创作动机也与《诗经》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总之,《离骚》中饱含着北方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一《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彪炳千秋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屈原在这篇自叙体的长诗中,通过对自己一生竭忠尽智、赤心为国的历史的回顾,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现了他崇高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诗篇中抒发的无比深厚、炽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塑造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洁、高大、丰满和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无限的感召力,千百年  相似文献   

6.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自述生平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既纵横论政,又激扬“诗心”。品屈骚作品,体人品德行,足见其以“诗心”从政的特质。“政心”与“诗心”的水乳交融,是屈原“美政”理想破灭的根源之一,却亦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诗人永远的关名,并使《离骚》大音长在。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9.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0.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11.
《离骚》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抒情长诗 ,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集中体现了屈原“内美”和“外美”的统一论的美学观点 ,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 ;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思想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抒情长诗,其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理想。屈原的美学思想是从亲身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战国末世现实社会长期观察的结果,与旧贵族势力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诗歌创作历来就很繁荣的国家,诗、词、曲、赋的作家,有如繁星丽天;而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其冠冕。屈原是继《诗经》之后彪炳我国诗坛的楚辞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的最大作家,也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这一政治抒情长诗,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其他如《九歌》、《九章》、《招魂》、《天问》也都是古老的艺术珍品。因而它们不仅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科的必读教材,而且也应该作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参考读物。大家知道: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同志,对于楚文化的结晶——《楚辞》是很爱读的。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逄先知同志回忆:1957年12月,毛泽东就曾要求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搜集给他。”  相似文献   

14.
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自传,最早可以上溯到屈原的《离骚》。《离骚》既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又是屈原用血泪谱写的一曲生命之歌。它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斗争、向往与追求,塑造了爱国诗人光辉的自我形象。但是,由于屈原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迷离惝恍的神仙境界交织在一起,使自传体这一性质未受到后人重视。到了东汉,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回忆了她被掳入胡、迫从单于、赎身归汉、再嫁董祀这段悲辛的往事,感人至深,也可当作自传来读,但它只是作者一生中的一个片段,显得不够完整。杜甫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写出了一些自传式的诗歌。它们与杜诗中的其它篇章一样,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与品格,是我们了解、研究诗人的重要依据。一前人在论及杜甫的自传诗时,多指其在夔州创作的《壮游》而言。如浦起龙就曾说过,《壮游》一诗,“可续《八哀》,乃公自为列传也。”(《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相似文献   

15.
《离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它精巧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离骚》的抒情结构主要体现在:“真境”与“幻境”的整体结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离骚》的抒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层层递进;贯穿全篇的对照手法;《离骚》在对照中抒情,在对照中表现真善美和假恶丑。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屈原一篇自传体抒情长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抒情诗,凡三百七十三行,二千四百九十个字。这篇作品真实地记述了屈原悲剧的一生,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突出地表现了他坚持真理、追求理想的崇高品质,强烈地控诉了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全诗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放射着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屈原生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民族诗人,是“博闻疆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杰出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才智绝世”,主张“明法审令”、“举贤授能”、富国强民的锐意改革者。可是关于他的出生年月,除了他的自传性的长诗《离骚》有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中,有一个为屈原十分推崇的人物,那就是彭咸。《离骚》中,曾两次提及此人,一次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时,表示要法夫前修、绝不改变节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一次是诗人经过种种思考之后,表明心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的“遗则”是什么,彭咸的“所居”又指何,显然对理解诗人至关重要。然而,关于彭咸其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证据充分、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就无法理解彭咸,也无法理解诗人了呢?我看不是的。我们不妨从《离骚》本诗、屈原的传记、屈原的人格和屈原  相似文献   

20.
<正>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有学生提出虚词“兮”字用在不同位置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这里做一个简要归纳,说说“兮”字在不同位置的读法和含义。一、追根溯源知本义要知晓“兮”字的不同用法,首先说一说它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