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教材几何光学一章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现象,其中有影、日食和月食.在教学中教师也大都以日食来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天文例证,因而不少人也以同样的思维定势来想象月食现象,结果把月食和平时看到的月球圆缺混为一谈,以为都是月食现象.下面从他们的形成过程说明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第172面第4题提到了日食、月食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用日食、月食的例子来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大家都知道日食中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食中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没有月环食,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呢?要形成月环食,就一定是地球的阴影只挡住月球的中心部位,即太阳光只照射到月球的边缘部分,而照射不到月球的中心部分.下面以计算说明.为计算简便,太阳半径r日、地球半径r地、月球半径r月、地球轨道半径s1、月球轨图1道半径s2都取平均值.如图1所示,当太阳、地球、月亮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 1 2册第 1 4课《日食和月食》属小学自然宇宙教学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是借助三球仪、白色足球、光源等为数不多的教具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 ,进而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受教具、学生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本课成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我尝试把微机引入本课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a .用微机的动态显示 ,导入新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基础上 ,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新课的导入就从学生学过的上述知识点中入手并借助微机…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自制教具日食、月食活动图,学生不仅兴趣浓,还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日食和月食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文现象。为配合学习日食和月食知识,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活动的演示盘,并通过演示盘表演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一、光的直线传播例1图1和图2表示什么?A.图1表示月食的成因,图2表示日食的成因B.图1表示日食的成因,图2表示月食的成因C.两个图都表示日食的成因D.两个图都表示月食的成因(’99广西)简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图1表示日食的成因,图2表示月食的成因.故B正确.二、光的反射例2图3中,MI、MZ和M3都是平面镜,All放置在水平地面上,MZ竖直放置.一束光线与水平成3ry角射来,经MI、MZ和M3反射后沿竖直向上的方向射出,图中的a=.(’”广西初二物理竞赛题)简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及数学知识易知,/l=W,ZZ=gr,/3二gr…  相似文献   

7.
讲授《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如果让学生亲眼看到“日食”和“月食”现象该多好啊!制作一框日食和月食现象投影片就能实现这个愿望。 一、制作方法: 1.定片(见图一):找一张薄纸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小学自然教材十二册第14课《日食和月食》,由于所介绍的知识和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难涉及,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虽然“三球仪”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但是它很难反映其现象。我在教学中运用Flash6.0制作了一个CAI课件,清晰、动态地展示了日食和月食的过程及成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日食的过程及成因为例,介绍一下该课件的设计意图及制作方法。1动态展示日食的过程书中介绍日食现象是通过几幅图片,单凭这几幅静态的图片,学生很难对日食变化的动态过程产生比较完整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利…  相似文献   

9.
电教手段在“日食和月食”教学中的运用高云龙“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果学生明白了日食的成因后,完全可以自已去研究月食的成因。日食和月食是平时极难观察的,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差,所以...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二、教学准备  相似文献   

11.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自然教材“宇宙”单元中比较重要的一课。这一课旨在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揭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但由于日食和月食并不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景象,也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这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因此,如果本课从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引入,似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障碍。人教版在安排这部分教材的时候,从学生是否见过日食开始,通过一系列繁琐的问题,逐步让学生推测日食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教学起来很费力,学生似乎也没有探究的兴趣。江苏省自然教材在这方面作了调整,前面没有出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但仍是从“你看过月食吗?”这样一个学生并不熟悉的现象入手,我觉得还是不利于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王珍吾 《物理教师》2001,22(4):26-27
日食和月食是发生在太空中的两种天象奇观,也是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有力证明.在发生日食时,能观察到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而在发生月食时,只能观察到月全食和月偏食,却不能观察到月环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作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日食和月食》是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6节的教学内容 ,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要自然现象。但由于这些现象不很常见 ,其产生的原因又不易直观理解 ,因而长期以来 ,这两种自然现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揭示其中的奥秘 ,本人通过模拟演示、分析推理、综合比较和实际观测等方法 ,让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产生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景象描述 ,激发兴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成因 ,即便是有一定感性认识的成年人也不易说清楚 ,对于几乎没有亲历…  相似文献   

14.
教学《月食和日食》一课时,在六(3)班,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P40页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月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我认为学生已经理解的时候,我才让学生推测日食的成因。整节课完全是传统讲解法的操练过程。下课后,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学生也有点糊里糊涂。第二天我来到了六(2)班上课,改换了思路和教法,展开了如下尝试:1郾激趣生疑。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大声读题三遍,提出三个问题:(1)你对月食和日食知道了哪些?(2)你对日食和月食不知道哪些?(3)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想知道哪些?之后,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不太热烈,只有七八个学生…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跟光的现象有关,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离奇和诱惑. 一、民俗中的光学知识 1.民间流传着“天狗吃月亮”的说法,其实是日、月食的发生时的情景,那么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日食和月食》自然第五册第16课,属于逻辑推理课型。本课教学要求是:(1)通过插图、幻灯、录音、游戏,实验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推理,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通过实验、游戏明白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欢乐,达到乐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12页在“夏商历法”一目,曾多年沿用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的说法,这是极不准确的。尽管1999年的课本改为“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记录”,但这一表述似仍欲说明商朝的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日食、月食,终难脱旧说窠臼。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故《夏书》曰:‘表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说《夏书》记录了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夺走的景象。这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属夏朝天文学成就。(参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45~146页)“最早”之属$陕西省商州…  相似文献   

19.
刊中地理报     
◆日食月食仔细看2005年将有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其中10月3日的日环食是全年中最为壮观的天象,但在我国只有西藏西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能够看到日偏食。4月9日将发生一次日食,我国看不到。4月24日的半影月食,对于北京地区来说,能看到月食的后半部分。10月17日还能看到一次月偏食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 ,以往多是满足于传授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自然知识的教学作为“载体” ,借以培养学生在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能具有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本文试以《日食和月食》为例 ,谈谈自然课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几点尝试。一、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常与好奇心有关 ,因此 ,应该通过设疑、设置悬念等方式 ,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基于此 ,在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 ,我先播放了两则小故事 ,介绍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的一些认识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 ,有一个趋向课本的“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