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正1问题的提出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后,趁热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这样反复操作几次后,通过让学生感知铜丝表面颜色"受热变黑,插入变红"的交替变化以及闻生成物的气味,说明有了新物质的生成。但是,实际实验中由于生成的氧化铜很少,导致乙醛的生成量也是很少的,又与大量的乙  相似文献   

4.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关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按照教材的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火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进行演示,笔者发现该操作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进。①实验演示效果差,不能使每位学生感受到生成乙醛的气味。②通过闻气味的方式来证明有乙醛生成,  相似文献   

6.
把铜丝绕成螺旋状,固定在橡皮塞上,螺旋部分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此操作也可以在实验前先进行) 在水槽中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小试管一氧化碳气体,用食指堵住管口拿出水面,再用胶头滴管迅速向试管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堵住管口振荡,石灰水不变浑浊,然后把表面带有氧化铜的螺旋状铜丝加热(不要烧红),插入  相似文献   

7.
氢气还原氧化铜将铜丝一端绕成圆盘状或螺旋状,另一端插入试管塞内固定。将圆盘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使其表面氧化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图1取一支15mm×150mm试管,内盛锌粒若干,再向试管内注入盐酸或稀硫酸后,迅速把灼热的表面被氧化的圆盘状铜丝伸入试管内...  相似文献   

8.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100040)赵宏年,梅育清实验装置(见下图)及操作过程1.先在试管1要加热的部分,加2-3滴乙醇,然后把0.3-0.5克的氧化铜铺在上面即用乙醇粘住氧化钢.2.在试管2里加1-2毫升乙醇,然后放进试管1里,...  相似文献   

9.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江苏海门包场中学(226151)姜逸忠,杨志昌1.胶头满管中吸入乙醇1ml;具支试管中加水1ml;将铜丝团置于200×20mm硬质玻璃管中,加热至铜丝表面氧化后,如图装置。2.不断快速捏、放乳胶头,向玻璃管中鼓入乙醇蒸汽。片刻后...  相似文献   

10.
1 氢气还原氧化铜 将铜丝一端绕成圆盘状或螺旋状,另一端插入试管塞内固定.将圆盘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使其表面氧化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相似文献   

11.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但长期以来存在以下疑问:乙醇、乙醛均有刺激性气味,生成少量的乙醛混在大量的乙醇中,无法用嗅觉分辨,即判断乙醛的生成缺乏信度;教材介绍乙醛的沸点(20.8℃)低于乙醇的沸点(78.3℃),有毒性,即使灼热的铜丝与乙醇的接触处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乙醛,也会迅速挥发散逸,闻气味的操作是否必要以及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时会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反复实验都难以成功的窘况。如何进行实验改进?一反常规的逆向思维有时会有奇效。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常规的做法是把下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为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中有较多乙醇气化,这既使体系温度降低、很难反应,又掩盖了微量乙醛的刺激性气味。那  相似文献   

13.
实验步骤: 取一长约50~100cm细铜丝用砂纸打光弯成直径约为0.5cm螺旋状,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用铁丝把螺旋状铜丝挂在烧杯中,接着,把乙醇倒进烧杯里,使液面距离铜丝约1cm。点燃杯  相似文献   

14.
谢京光 《广东教育》2002,(11):44-44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排水法制氧气实验的操作,停止时的步骤为: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撤去酒精灯。原因解释为:避免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图1)另外,有关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停止时的步骤为: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原因解释为:避免灼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图2)据此,我展示用碳还原氧化铜并检测产物的装置。(图3)提问:这个实验怎样停止?学生们互相讨论。稍后请学生代表总结:1.若先把导管移出烧杯,则灼热的铜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实验失败。2.…  相似文献   

15.
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 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该内容作为演示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 mL乙醇.取一根10~15 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6.
对高中化学教材上乙醇氧化反应实验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红热铜丝不仅能将乙醇氧化成乙醛,还能将乙醇一次性氧化成乙酸,甚至氧化成CO2.介绍了乙醇、乙醛、乙酸混合体系中乙醛、乙酸以及反应中生成的微量水的检测方法,巧妙地利用胶头滴管检验反应中生成的C02.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有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被空气氧化成乙醛的内容,但未给出乙醇制乙醛的实验。在同册学生实验[实验四]中,实验步骤1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不深。为此,笔者经过多次实验,采用下列实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附图所示。图中打气球用来鼓动进空气,具支试管内装无水乙醇15mL,硬质玻管或去底的大试管内装绕成螺旋状的铜丝,以从电线里剥出的细铜丝为好;吸收管内装蒸馏水8mL,用来吸收乙醛,锥形瓶内装冷却水。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设计的"加热铜丝插入"实验,铜丝的红→黑→红颜色变化鲜明,装置简单,操作简约,铜丝可以多次重复实验,但难于检验乙醇氧化产物而降低了实验的价值.事实上,学生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既不明显,并有相当多学生将乙醇的气味与乙醛的气味混淆而难于分辨,如做银镜反应等.则因乙醛含量太少而现象不佳.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用品小具支试管、干燥管、铜丝、盐酸二、实验装置(见图)三、实验操作方法1.将铜丝1下端弯曲成一小园杯,并用铁锤击成带小孔的小匙,使其能托放一粒锌为宜,并将该铜丝插入单孔橡胶塞中,将钢丝2一端弯曲成螺旋状.2.在具支试管中加2mL稀盐酸,在带胶塞的铜丝1的小匙上放一粒锌,并将胶塞塞紧具支试管,注意将铜丝向上提起,保证锌粒不与盐酸接触。按上图装置好.3.实验时,首先将铜丝(1)上的锌粒伸入稀盐酸中,开始迅速产生氢气,将空气排出后,将铜丝2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这时铜丝表面生成氧化铜变黑,趁热…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演示实验装置存在如下缺点:1.反应时间长而费时;2.反应后试管难以清洗干净;3.已被还原出来的钢与氧化铜红黑相间,实验效果不明显;4.难于看到生成的水,而且现在的试管质量较差,往往还未加热到反应所需温度就已破裂,导致实验不能成功。笔者对这一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效果好。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附图。2操作方法取一只干燥的250mL烧瓶,收集纯净的氢气,待用。用一根直径为lmm的铜丝以砂布打干净,卷成盘状。把盘状铜丝用酒精灯烧黑,表面黑色物质即为氧化钢,放进装有氢气的烧瓶内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