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文明言说下来了,中国文明没有言说下来。现在全人类追求的民主、科学、自由、真理、知识就是古希腊的智慧。古希腊的教育是用知识引导人,知识是人的灵魂中固有的能力,追求知识是为了获得灵魂的转向;教育的语言是对话辩证法;教育的人性是理性;今天的教育应该回到言说或者对话的原型,一切都是言说出来的。古希腊教育的关键词:对话,知识,辩证法和理性,最终都是对话或者言说。知识是我们自身内部本来就有的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只是未被我们发现而已,而我们要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所以这也奠定了知识需要提示的特性。思想家把苏格拉底的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  相似文献   

2.
在柏拉图的洞穴譬喻中存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另一个是理念世界。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进而使洞穴中的囚徒得以解放,将人从可见的感官世界引向一个至善的理智世界。人类灵魂的转向依赖教育,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都是走出洞穴的人。在当代,他们与智慧一道在大学里"繁衍生息",作为学者团体的大学能够也必须承担起"解放囚徒"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人的知识与道德,到底是人的灵魂里固有的,还是教师把知识与道德教给人的?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哲学道理.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和道德是人的灵魂中固有的,教育是将知识和道德从人的灵魂中引导出来,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企图把知识装进人的头脑是灌输而不是教育.教育引导的原则:言说是教育引导的基础,教育引导需遵循自然的原则,教育引导时要尊重求知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的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让人们从哲学层面思考语言问题。语言是教育存在的根本形式,交往又是其中高等英文教育的基础,而作为师生双方交往的方式之一的"言说",其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丰富而又深厚的。高等英文教育的"言说"应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加强教师的思考,因此,师生间的言说主体、言说什么和如何言说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中篇对话《斐德若》中主要有三个人物,象征了三种类型之人,分别是智术师吕西阿斯,热爱言辞的青年斐德若,以及哲人苏格拉底,这三种人都热爱言辞以及编织言辞的修辞术,而他们修辞术的品质则与他们各自的灵魂品质相关。柏拉图通过详述苏格拉底应用自身哲学式修辞术,教育斐德若认知吕西阿斯智术师式修辞术的缺陷,进而认知何为真正修辞术的过程,而苏格拉底教育斐德若的过程,本身就是真正的修辞术,也就是指向真相与德性、与辩证术相结合之哲学修辞术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哲学生活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生活的要义在于灵魂的自我赋形,是基于自我教化之上的心灵转向,即把个人引向美善生活的追求。哲学生活内含着与习俗生活的冲突,这导致哲学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窘困。哲学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基本生存空间是大学,哲学生活的守护即对大学的守护。哲学生活传统的微弱与哲学生活的审慎,意味着审慎作为当下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8.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9.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0.
哲学教育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品格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下社会、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趋势使然和素质教育的现实诉求。在教育实践中,要通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创设理论应用的教学情境、采用重体验和重对话的言说策略,展开对现实生活的哲学审视,"转识成智",让哲学内化为学习主体的精神世界。要把哲学教育延伸和扩展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域,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领悟哲理。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使当代修辞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走了出来,不再局限于对劝说和论辩的修辞术和修辞法结构的研究,而是与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在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修辞学与哲学传统上的分离得到了修复,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修辞的功能从言说技巧提升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修辞学理论的更新和深化扩大了修辞学的视野,为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王蕾 《生活教育》2012,(3):73-75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交往作用于师生的心灵,开掘着精神的生命。因此,对话就是教育存在的家园,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学术界,继认识论和语言学实现转向后,对话哲学在学术界得到了彰显,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教育理论者也试图把对话的思想用在教育领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了很多有益地探索。一、对话教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文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趋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都走向了科学的经验实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中立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精神都体现了对取其中道原则的认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精神都是对哲学的社会学维度的肯定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批判精神都把对语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二者之间的理论趋同不仅验证了人类哲学的普遍规定性 ,而且也使在二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可能 ;而这种对话最终必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和理论繁荣  相似文献   

16.
谈话是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思想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难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效途径。只有知人才能善教,欲想善教须先知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灵活地运用谈话这一有效形式,可以直接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会说话的人使人笑,不会说话的人使人跳。”可见谈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本文仅就笔者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对谈话的艺术作些探讨。一、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谈话一般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两种形式。个别谈话的方式有:谈心式、激励式、批评式、安…  相似文献   

17.
影视资源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生命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本文以<通天塔>为例,来探讨影视资源的教育生命,旨在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从而拓展对人进行教育的渠道.本文以哲学诠释学的对话、理解、游戏等理论为鉴赏影视资源的基础.进而思考影视资源所蕴含的理论,从而实现教育使人的灵魂转向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永恒精神相表里,低者与人心性的粗鄙相表里.接受精妙哲学(形而上学)之辩证法教育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因为国家诸机构,犹如人灵魂之精细繁复.这个时代的技术理性,使教育与人往下走,道德也沦丧为“粗俗而精妙的技术”,唯有思想经典教育方能提升人的心性.对于自己灵魂不能把握的知识,应该保持崇敬,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心性与机缘,也是一种有涵养的心性,以免亵渎灵魂,露出下等人的寒酸相,失去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灵魂与精神是不可侮辱的.  相似文献   

19.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意蕴。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应然设定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与社会背景的置换相适应,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使命,应由单一的制度批判和建构,转向制度建构与精神文化建构两个向度并重。在与现实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路径,也是凸显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我改变”意义和功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