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莫先乎情。”就是说,章要想打动读的心,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征服读。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  相似文献   

2.
谈新闻写作中的『物』『意』『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指作者从客观世界中得到各种材料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某种思想认识,这是新闻“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明文 《军事记者》2004,(11):30-3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一种美。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清代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云:“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通俗地说.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如诗如画,真情感人。任何体都不拒绝意境的产生,意境是高层次审美的体现。新闻意境,是记、编辑审美创作的成果,是传播写人、写景和叙事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具体指新闻作品中有着丰富蕴涵和情景相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4.
魏颜蓓 《青年记者》2007,(18):41-41
新闻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记者的主观,是指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所倾注的情感因素和所进行的功利取舍。关于两者的定位问题,说白了,就是新闻作品与记者的主观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表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什么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国英 《新闻前哨》2006,(11):11-12
新闻真实性问题是关于新闻本原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要求本着公正的立场、客观的态度报道与事实一致的新闻。新闻的真实来自事实的客观,违背事实客观的新闻就对它的真实提出挑战。客观事实最终编码成媒介产品即新闻本,首先要转化为记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对感官世界中事实的认识,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经过记的选择和本化过程进入新闻之中,成为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还不完全等同于新闻,它指新闻中的事实,而新闻还包括记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整合,并赋予其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短讯、通讯,或是深度报道,从而揭示客观事实的意义。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新闻事实到新闻,记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伴随始终。从哲学的角度说,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新闻真实也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新闻只有具体的真实,没有抽象的真实。所以,从客观上讲,新闻完全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神话。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职责是让新闻无限地逼近真相,做到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杨凤娇 《现代传播》2003,(6):117-118
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反映事实的映像。全部的新闻报道汇集而成的整个客观世界的新闻映像 ,我们称之为新闻图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新闻图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外在化。客观世界与报道者的主观世界相互作用 ,形成了大量的新闻映像 ,这些映像构成了新闻图景。新闻图景既是客观世界的映像 ,又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融合了传播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新闻图景本身也是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它的存在 ,接受它的影响。新闻图…  相似文献   

7.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个写作经验,在历朝历代的各种体裁的文字中无不应验,当代的新闻作品也概莫能外。 说起来有些奇怪,尽管人人都有情,但记者常常在处理新闻的时候却“无情”。这个“无情”的说法,从两方面看都是成立的——从客观方面看,就是对题材所包含的情感成份熟视无睹,宁愿把带着情感体温的活材料处理成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死材料;从主观方面看,就是记者面对材料时,参与性体验或称主观体验激发不够,思维的干涩性、抽象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忽视了情感,不仅会使文字失去温润,而且有时根本就会…  相似文献   

8.
报纸人物新闻以浓缩的时空和语言文字形式,通过报道对象的生存、生命、生活中的动人图景,把读者带入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某一横截面或某一时空隧道,不仅让读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让其从中获取信息和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其最终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要么改造客观世界为人所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创造价值;要么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这种被我们通常称之为“舆论导向”的引导,只有在感染读者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生作用。 从体裁上看,人物新闻目…  相似文献   

9.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0.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诚然这种表达往往是充满激情的、夸大的和失当的,因此,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马克思这句话含有两个意思,即新闻需要表达感情,但感情的表达并非易事。正因为此,深入研究新闻的情感问题有一定的意义。情感是什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高级而复杂的主观体验,如道德感、美感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新闻作品中的情感,无疑是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实的变动就没有新闻。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又离不开人和事,离不开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性和倾向性。应当看到,不依赖主观意识的“纯客观”新闻是没有的.因此,只有科学地分析主观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所宣扬的“纯客观报道”的虚伪性,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使我们的新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2.
和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新闻干事聊天,大家对时下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词语等,意见颇多。有人埋怨:“这稿子是怎么写的?”有人则批评:“编辑也太不负责任了!”作为办报的人,听到这些话,真感到脸红。不管是哪个环节出的组漏,反正差错已经“过关斩将”同读者见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反省工作中的疏漏,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说到出差错的原因,我想大约有二。其一,是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有些错,真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作者、编者看了也纳闷:当时怎么就以错为对,让它过关了呢?没别的,就是少了点…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导刊的新闻是做出来的。 我们一直在说“做导刊”,而所谓做导刊,指的就是做导刊的新闻。新闻而可以“做”,这恐怕正是新闻性导刊与当日新闻的区别。在这里,“做”是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它的能否成立,实际上要看我们能否为它找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一般说来,新闻总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判断,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就是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公众描述事实,评价事实,用事实说话,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在事实之中。我们的新闻实践也证明,客观报道是适应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报道方式,运用得好,就能说服和赢得更多的…  相似文献   

15.
在统计学中,定性分析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剖析典型事例,从而达到对一般事物的科学抽象和概括;定量分析是指对客观现象进行数字化的测量,经过数学模式归纳、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统计学意义上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指导新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新闻报道的“采访”,“选主题”、“定角度”……,这一系列新闻生产程序,都是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的调查研究,就是定性分析。至于定量分析,更是息息相关.如:经济报道中各项指标的显示与经济活动分析;政法、文教、体育报道中的成就、名次、人数、纪录的对比与分析等,都…  相似文献   

16.
王文彬 《新闻世界》2008,(9):123-124
新闻叙事中的距离,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在时空、情感、道德、认识等方面的间隔、差异、认同或指斥。它包括对应形象体系的外在距离和对应着意义世界的内在距离,作者通过“场景描绘”和“概括叙述”两种具体技巧来控制二者的适度比例,最终实现新闻叙事客观真实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历史背景?它是指在新闻中用来交代新闻人物或事件的成长、发展的原因、经过、意义等,以帮助读者通过今昔对比,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的客观材料。由此可见,历史背景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它的本质是客观事实,它在新闻“用事实说话”当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历史背景作为事实,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历史背景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而现在已经过去了的事实。不妨看下面一则新闻:日中友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大西良庆逝世新华社东京2月15日电日本京都清水寺贯主、日中友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大西良庆今天拂晓因患脑溢…  相似文献   

18.
郭小平  王伟 《新闻传播》2005,(12):62-63
我们不得不面对教育报道在现实中的传播障碍:教育新闻少突发,多常规;变化缓慢、隐蔽;专业性强:教育报道的视野局限于学校教育,角度选择鲜为受众着想,内容多流于平面:对学校工作和教师的工作宣传多,对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了解和宣传少;对学生只有“教育”意识而缺乏服务意识。教育新闻在主观与客观上面临的传播障碍,限制了教育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教育新闻难以走近学生与家长。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情感     
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真实。它是决定一篇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基础,但作为报道新闻的主体——记者和通讯员,具有社会性,他们存在着社会心理状态。由于其生活阅历、政治倾向,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不同,因而对选择事实、叙述事实和确定报道角度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则是新闻情感的外观。心理学家对情感的经典定义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新闻情感,则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在事实上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它是记者、通讯员个性心理和受众社会心理的统一。新闻中的情感是由新闻事实诱引而产生的,记者、通讯员在…  相似文献   

20.
一、对新闻思维的总体描述新闻学反复为我们提出一个不等式:新闻如无≠此符号,用“不等于”事实。这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新闻源于事实;一是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映象”,是“观念的东西”,这种观念的东西,很自然地包溶着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即体现着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结果及情感态度。因此,新闻有两次诞生:第一次诞生于人的行动(指作为采访对象的人的行动),这行动使新闻客观化为一个事实;第二次诞生于人对事实的思维,这思维使新闻主观化为一种意义。未经思维抚摸、整理、评价、体悟过的新闻,是佐餐助酒的谈资。新闻经受了思维的洗礼,才显现为人的过程,才会被受众接受。新闻因思维而获得了自己的世界。记者的新闻世界可表述为:从不同侧面折射出记者新闻思维的无数个事实的集合,小说、诗歌、戏剧可以选择想象构造世界,而新闻只能选择事实构造世界。它排斥虚拟性,追求事实的真实,因此,新闻世界是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