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言祥 《山东教育》2012,(11):34-35
朱光潜先生说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课文的思想感情不是靠讲解传递的,而要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去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谈一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浅显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大家曾多次指出,多读多写多诵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现在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文章不爱读,这的确是事实。依笔者看,除少数确实不怎么样的文章外,其原因之一是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尤其是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篇篇美文被成堆的阅读训练肢解得七零八落,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出对文章的厌烦心理;二是教师的训练方式有问题。在教学中.时代要求我们的阅读方式尽可能丰富些,以适应现代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亲近课文的习惯。譬如,以下的“三招两式”: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总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说话、作文语言贫乏。为此,几年来我一直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4.
一是课前预习批注。此时,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字词句段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两大方面做批注,  相似文献   

5.
6.
阅读是中学生获得各种学科知识,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取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的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阅读本身就应当作一种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途径,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说明性课文是指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它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把它上成科学知识课,丧失了其应有的语文功效。那么如何教好说明性课文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1]吴忠豪教授在2013年《小学语文教师》第1期"百家讲坛"中明确提出:"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2]这些话都非常精辟地告诉我们教学说  相似文献   

8.
汤敏 《考试周刊》2014,(43):56-56
新课改突出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基础知识的习得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和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在情感的共鸣中品尝语文滋味,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曾读学生摘抄的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数风流科目,还看语文”。文曰:“身处教室,心骛八极,语文课也。如饮醇酒,身心俱醉,语文课也。纵横古今,驰骋中外,语文课也……”读了此文,顿感眼前一亮:标题化用毛泽东诗词,句子中依稀有《醉翁亭记》的韵味。语言真是富有活力。其实,在语言中仿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收拾书桌,看见一本去年的听课笔记,随手翻翻,其中一篇二年级的语文课《秋游》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1.
田一平 《今日教育》2007,(6S):42-44
如果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进行阅读.阅读一本本优秀的书籍、一个个优秀的人生,阅读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和事物,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进行思考,思考哲理,思考人生,那么,思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习惯性地认真做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将每一件简单的事都认真做好,那么,认真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习惯性地进行创新.那么.创新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所有的行动都优秀了,优秀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34年来.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永红学校走出了一条人性化、人格化、人文化的“三化教育”特色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训练作为开发学生语言潜能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应该摒弃传统的、静态的、单项的训练模式,强调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3.
石飞虹 《学语文》2008,(5):24-2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厂泛而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以大量课堂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训练,有利于增强语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说、写等表达能力;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要求一字不易。还有助于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荞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将阅读还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4.
1.限定时间,训练速读速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在年段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速读能力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最佳时机应该在学习新课的起始阶段,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有一定的阅读期待,读后也能够比较真实地检测速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郑春 《小学教学研究》2009,(9):24-24,26
复述课文并不是简单、机械、不加思考的背诵,而是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个性化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为此,教师在激励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把握主旨大意、篇章结构、情节线索、词句含义等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定适宜的复述方法,让复述成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成为内化文本语言的重要渠道,成为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可见,在中学语文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语音文字的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并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品析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品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它要求重感知,重理解,重领悟。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品析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进而获取新信息的过程。语言品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课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为学生的阅读扫除障碍,使学生真正读懂鲁迅的小说,是完成鲁迅作品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鲁迅的小说生僻字较多,有的晦涩难懂,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按照教参的模式,胡子眉毛一把抓,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快乐有很多种,这里谈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解字词,解决阅读疑惑,以细窥作者用意,感悟作者心灵,并从中获得滋味纯足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在表述上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把自己想说的事情用话语完整顺畅地表达出来。其中不乏有教师教学时也出现类似现象,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也不能很好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上要加强重视程度,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自身应怎样提高,教学时对学生应加强哪些训练培养就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