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望洋兴叹”一词,现在已经成为某些人制造新型成语的模式了,只需把第二个字加换新的内容就行了。看起来是多么地容易而又有“新意”。让我们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成语词典》曰:望洋,亦做“望羊”,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又如语本《庄子·秋水》曰:……河伯始旋  相似文献   

2.
“望洋兴叹”一词,现在已经成为某些人制造新型成语的模式了,只需把第二个字加换新的内容就行了。看起来是多么地容易而又有“新意”。让我们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成语词典》曰:望洋,亦做“望羊”,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又如语本《庄子·秋水》曰:……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卷六:……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至此,我们知道了望洋是个单纯词,如同徘徊、朦胧、葡萄等词一样,是不能拆开读的。而往往有些记者编辑望文生义,更有加以发  相似文献   

3.
“望洋兴叹”是人们熟悉的成语。有的同志误认为它的含义是望着海洋兴叹。“望洋”,有的古书写成“望羊”、“望阳”。而“洋”直到宋代才具有“海洋”的意思。“望洋”在古汉语里是一个联绵词(特点是构成该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讲,必须合在一块才能表示一  相似文献   

4.
5.
由于曾辅导《外国档案管理概论》的缘故,我翻阅过不少资料,对美国档案工作的大致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这次去美国,在密西根大学本特利图书馆(兼档案馆)学习,除了亲眼目睹一些实际操作外,对美国档案工作本身并没有多少新的发现,倒是与美国同行的接触和对美国档案工作的感知触发了我对“社会档案意识”问题的一些思考。大约是十数年前吧,一位青年学者的一篇文章使我国当时并不寂寞的档案论坛骤然升温,“社会档案意识”一语被炒得如火如荼,沸沸扬扬。立言著文,起而论之者趋之若鹜,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成为界内人士的共识。就如旱魃肆虐的不毛…  相似文献   

6.
出版兴叹     
一关于书,关于出版,特别是关于文艺书籍的出版,我1977年写了《焚书杂谈》;1984年写了《书颂》;1988年写了《关于色情描写》(在新闻出版署某会上的发言);更早时候还写了《稿费太低税太高》,好几位作家反映“说出大家的心里话。”焚书可恶,后有来者;只要坑儒,何止焚书。肢解马列、条分鲁迅者屡见不鲜,比焚书厉害。然而焚书的时代已经过去,爱书的时代终于到来。古往今来,中国外国,骚人墨客,皇帝老子(秦始皇另当别论),莫不附庸书雅。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书也!  相似文献   

7.
望?兴叹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其意是:河伯(河神)因为涨了大水,自以为大得了不起,后来到了海边,看见无边无际的大海洋。才感到自己渺小,仰望着海神,发出了叹息。原指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来比喻做一件事力不胜任,或条件不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8.
每天拆阅来稿,常会发现一些作者在稿件前附上一页“附言”。细读这些附言,觉得很有意思,从中多少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和心态。粗略归纳一下,这些附言可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一曰恭敬型。有些作者在“附言”中对编辑充满敬重之情,称之为“老师”,要求给以“指教”。我们这些资历尚浅的青年编辑看了后有种“不敢当”之感,进而觉得下笔沉重,不敢胡批乱改,好像真的做了“先  相似文献   

9.
《档案学通讯》(以下简称《通迅》)自2010年初着手改版以来,在规范化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除了配备专职编辑之外,还启用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尤其是为此特地申请增加了8个页面以抵消"规范化"导致的版面扩张。回顾一年多的尝试,在杂志社全体成员及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讯》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相似文献   

10.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来的意思和以后演变、借喻的意思就不尽相同。所以,成语虽然不能乱改,但“巧改”一下为自己所撰之文服务,或反其意而用之,或换其意而用之,只要用之得当,又何尝不可。不过,在改动或换用之处,必须打上引号,以示借用,区别乱改。有时用得巧,不仅表达清楚,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增添文采,饶有风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有一幅批评某些邮电职工任意抽拆报刊阅读,以致经常缺报短刊,损害读者利益的漫画,命题为《近水楼台先得“阅”》,  相似文献   

11.
这篇战地采访札记写得非常感人,很值得我们新闻界的同行们一读。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就是  相似文献   

12.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10日凌晨1时57分,江苏常熟以东地区发生5.1级地震,苏州、无锡、南通、南京、上海及浙江嘉兴等地都有震感。由于这次突发性事件发生在苏州范围内,我们《苏州日报》作为当地的一张党报,围绕“一要稳定,二要鼓劲”这八个字,以较多的篇幅既报道了灾情又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受灾地区人民的关心、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抗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把报纸办得“文图并茂”,这是编辑的悉心追求,也是读者的热切期望。“文图并茂”了,版面就会显得美观大方,使人悦目赏心,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卓然水平,赢得读者,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文图并茂”是个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决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由”的美国,有没有宣传和灌输,从美国媒体对美军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以及对“911”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都可以找到肯定的答案。只是应该承认,一是美国的宣传与灌输比较“高明”,二是在美国的“信息市场”上,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未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也造成了美国公众受其政府和媒体影响,对中国和其他国家产生错误认识和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在出版界“造大船”的议论非常热闹。我感觉迟饨,没怎么细想,最近给出版系统一个培训班讲课,听讲的同志拿这个问题来问我。因为没有仔细想过,所以当时我答不上来。这一来倒促使我也紧跟形势想了一想这个热门话题。在出版界“造大船”的涵义是什么?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权威的科学的解释,只好自己琢磨。照眼下大家都在追  相似文献   

17.
“随感录”是《新青年》评论社会和时事的一个栏目。最初见之于该刊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号。刊载时每期三五篇不等。开始时各篇没有单独标题,从第五十六篇起才在“随感录”的总题下有各篇的题目。在整个《新青年》的出版中,一共发了一百三十三篇“随感录”。鲁迅为该栏撰文始于一九一八年九月份第五卷第三号,即“随感录”第二十五篇。起止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第六卷“随感录”第  相似文献   

18.
一每天睁开眼睛,只要是有心人,细致而不粗疏,你总能感到,社会上的人、事、物,与昨天相比,又有了新的若干量的变化。明天与今天相比,也有新的若干量的变化。倘若恰巧遇到已经积累足了的“量”,忽然跃为“质”的突变。每天生动的变化,我们社会向着光明和美好的转化,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真谛;死气沉沉、死水微澜,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见微知著。记者的幸福之一,恐怕在于每天能在生活第一线对出现的量的和质的变化,迅即产生神经  相似文献   

19.
刘化迪 《军事记者》2013,(10):24-25
传统纸媒要在同题报道中与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可即时报道的新媒体竞争并获得一席之地,唯有突出自己的个性,以崭新的内容、独到的视觉和深刻的思想吸引读者。解放军报社有关编辑记者结合参加"十二运"报道的经历,撰写了相关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公元1500年前,一条“使历史得以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交流渠道”丝绸之路成为一部“东方与西方的交流史”.20世纪末的今天,在中国电视界,由知识精英组成的文化之旅重新踏上这条闪烁着勇气、智慧与艰难的漫漫长途,通过现代高科技电子媒介──电视,铺设出传播世界优秀文明与思想的桥梁。1998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具有回顾、思考与前瞻性的五本电视丛书:《荧屏与环球专辑》、《电视节目论集》、《电视人手记》、《专题片解说词荟萃》和《译制片剧本精选》。它敏锐、独立的审视态度、确凿的数据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