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道应用题在新老版本教材中的变化指出应用题教学中的两种现象:一是教材通过表格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相等关系过于直白,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机会;二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不作为""难作为""乱作为"等误区.针对这两个现象,作者提出了用"对比基本量法"进行应用题阅读教学的技艺.其具体流程为:一找出基本关系及基本量;二表示出每个状态之下的基本量;三是对比两个状态之下的每个基本量并找出相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主要包括第一章中"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和第三章中"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两个部分。如果从计算所涉及粒子种类的差异来分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同一种粒子不同量之间的相互换算,这类计算平时比较重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进行不同量相互换算关系网络的构建与运用;第二种为两种不同粒子之间量的换算,如教材中  相似文献   

3.
一,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考]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种重要的函数.  相似文献   

5.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正比例、第15页反比例概念)依据概念的表述及教参,在教学生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里笔者认为:条件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多余之嫌!一、如何界定“相关联”对于“相关联”,在这一概念中的具体含义,教师们见解不一。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31课,属于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精炼,语句之间的逻辑性强。作者围绕"灭绝"行文,重点介绍了两种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推测),每种说法都先说明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即原因),接  相似文献   

7.
课前思考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中情境一"小明的体重"与情境二"骆驼体温"中变化的量分别是用表格和图来描述的.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这些图表中的数学信息转化成语言文字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情境三是语言文字叙述的变量关系,需要学生转换为数学符号来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没有安排类似的内容.为什么北师大版教材要安排这样一节课呢?我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变化的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本课不要求学生明白规范的"变量"概念,更多的是基于生活实践的理解.有了这样一节课,为后面学习正反比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深入研究教材的变化脉络,有利于我们清晰地领会编者意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有效发挥2011版课标配套教材的编写价值,把课标理念落到实处。一、概览教材变化从名称上看,本册教材最明显的变化是两个小单元"一升一落"。2011版课标把"分类"作为"统计与概率"的组成部分,因此人教版教材在一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分类与整理"单元,包含了原先位于本册中的"统计"内容。原来一年级下册的  相似文献   

9.
吴月斐 《新教师》2019,(12):43-44
"倍的认识"一课,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倍是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学生在认识了乘除法之后,对于标准量有若干份的一种理解。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方面分析:人教版教材把"倍的认识"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在整数范畴内对倍的一种认识,即对完整的若干个标准量的一种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0.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11.
"凑十法"作为一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几乎在每个版本的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都出现过。编者将它编进教材的意图很简单:这是一种较快、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的一种计算方法。笔者已经连续几年教一年级,执教过不同的教材(人教版和浙教版),两种教材其他的内容有所变动,但这个内容却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节选)。【教材分析】本节课分为"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本节课主要讲解"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文字比较少,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教材中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但似乎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于是笔者引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教材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  相似文献   

15.
<正>《孔乙己》是经典,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其实多数都算经典。许多人不这样认为,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总不满意,他们主张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打出的旗号就是"名著阅读""走进经典"。无论课内课外,多读名著、走进经典的主张是不错,可是,有谁想到过经典阅读的两种不同取向呢?一、两种取向的阅读完全被忽略经典阅读的两种不同取向,一种是个体性阅读,一种是社会性阅读。"语文"的本意是运用语言,因而个体性阅读也称个体运用,社会性阅读也称社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比较两个数或两个量的知识。一种是两个同类量的大小相差关系,另一种是两个同类量的相互包含即“倍”的关系。同时编排了相应的三类相差关系应用题和“倍”的关系的应用题。由整数到小数到分数,由数到量,由同类量的比较到不同类量的比较(比和比例),从第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二教材(人教版)在"犯罪与刑罚"一框中提到:"人民法院在判决罪案时,对一个罪犯只能判处一种主刑,不能同时判处两种或两种以上主刑",但根据一罪一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一个罪犯如犯数罪时,是可以判处两种或两种以上主刑的,即可数罪并罚.虽然现行初二教材中未提及数罪并罚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中的有关数罪并罚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一、课前思考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分数的学习一般都是从"率"开始,再从"率"过渡到"量"。这样的教学顺序有一定的价值,但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讨论,有专家提出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量"引入,从"量"的学习逐步上升到"率"的理解。笔者认为两种思路都有道理,但任何一个数都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它既可以表示量的多少,又可以表示数的关系,所以仅仅关注"量"或"率",或是割裂地看待"量"与"率",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已有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与线性规划的简单应用,后经大纲调整,到1997年又重新出现在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在"两西一津"地区试点).1999年开始的高中"新课标"教材正式有了这一知识点的一席之地,为应对这一变化,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渗透与尝试.本文试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线性规划思想作一探讨.例1(2005年陕西省中考大纲卷)  相似文献   

20.
在听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量一量"这节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怎样比较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 生:把这两个图形重叠起来. 师:(演示后)大家看,用重叠的方法很难比较面积大小.下面同桌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想办法动手比一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