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小说《伤痕》而一举成名。“伤痕”一词之后成为追澍“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当初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的他.到底怎会成为“伤痕文学”(注)第一人呢?日前,本文作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所涌动的“伤痕文学”的大潮中,安徽作家鲁彦周发表在1979年《清明》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虽然涉及到“反右扩大化”的题材,但并没有听到批评意见,还获得了当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中篇小说一等奖。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它搬上银幕。  相似文献   

3.
宣传信息     
《内蒙古日报》三月十三日一版发表消息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最近在会见内蒙古出席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和部分作家时,就文学创作方面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伤痕文学”应该有新的突破,要更好地起到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作用.我们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必然要出现反映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生活情况的文学作品. “伤痕文学”在揭露十年浩劫方面是起过积极作  相似文献   

4.
“伤痕文学”是特殊历史时期持续不过一年的写作潮流。当时的那些作品,如今看来在文学上并不具有长远的审美价值,但它们威为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中可长期保存并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先说爱情1977年夏天,我写出了《班主任》,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沉痛诉求,作品在当年《人民文学》杂志11月号刊发后,引出了一个纷纷以小说形式表达清算"文革"恶果的潮流。1978年5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使这个潮流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符码:"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以及这个文学潮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6.
杨文婷 《大观周刊》2011,(41):15-16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当众人沉湎于“伤痕”和“反思”之中时.作家却另以一种姿态,构造出了一处和谐的世俗仙境,人性的真善美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展示与合理的张扬。与同时期文学相比,《受戒》有意地疏远了现实,体现出了一种久违的永恒之音。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和反思历史:演变规律的滥觞美国传媒学者约翰·内斯格在《传媒、社会、与公共性》一书中深刻指出,“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是什么条件,图书市场中的消费主力军永远是青少年。谁赢得了青少年,谁就占领了先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步入了转型期。在经历了痛定思痛的伤痕文学之后,60  相似文献   

8.
在《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一书的序言中,王德威说:“从晚清‘新小说’兴起以来,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密,但是一直要到世纪中期,书写才终于转换成政治行动,既向作家求索墨水,也向作家求索血水。”如果深究历史细节的话,这段话颇值得推敲甚至有明显漏洞。但王德威显然无意纠缠具体个案,而是着眼于大的历史趋向,凸显一种更为宏阔的文学史意识。以此为基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如何看待“虚构”问题,东西方的视野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虚构”被看做是文学的独特标志,后现代文论则将之泛化开来,延伸到了非文学领域,从而宣告了文学的终结。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关于“虚构”的看法在金圣叹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他的小说评点没有将“虚构”当做文学关注的焦点,而是引导人们去领略文学这一座精神之塔的:蚀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刘溜 《中国新闻周刊》2005,(41):34-34,36
在罪与非罪之间的不明处境中,5名“凶手”被关了11年,期间两人带着伤痕死去。  相似文献   

11.
《伤痕》发表前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  相似文献   

12.
迟金光 《兰台世界》2008,(10):56-57
甲午战争给地势险要、历来为军事要港的蓬莱留下了“海不扬波”的伤痕。  相似文献   

13.
马达 《湖北档案》2005,(1):74-75
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汇报》发表青年作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对外报道说:“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革’罪恶的‘伤痕学’。”  相似文献   

14.
争取读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编辑、出版、印刷、发行、订价等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报纸的定位和质量。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大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指出:“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正像读者群不能没有文学存在一样……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由此观之,办好广播电视报,“可读性”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因为读者对整个报纸或者报纸中每一件作品好坏的评判是以可读性──也就是“好不好看…  相似文献   

15.
小说的人物小说有个好故事虽然重要,但这故事(情节)又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文学就是人学”。一部小说成败高下的最后分野,就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新的文学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林黛玉、贾宝玉、袭人、晴霎、王熙凤……还谈什么《红楼梦》?我说“新的”人物形象,指的是曹雪芹以前没人塑造过一位多愁善感的林妹妹。鲁迅以前也没有阿Q。生活中有。今天还有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嘛,每,位男士心中都藏着个可爱的“林妹妹”吧?阿Q也没有“断子绝孙”,外国读者说他们那里也有“精神胜利法”——一也有阿Q的子孙。这就是文学人物形…  相似文献   

16.
似乎只有在评“文学奖”时候.文学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刚结束的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却引来文学圈内一片争议声。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13,(12):88-89
本书用清新唯美的笔触,讲述了少男少女问青涩美好的朦胧情愫,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碰撞。“文学节”那天整个校园里真是热闹非凡。有把课文改编成话剧演出的,有在大讲堂里举办文学讲座的,有模仿央视王小丫的名曰“文学开心辞典”的,也有诗朗诵的……但没有哪个班能像林子川他们班一样全体参与,  相似文献   

18.
《死魂灵》作者果戈里只所以成为“震撼了整个俄罗斯”的大作家,其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写点东西、如果没有什么可写,就写为什么没有写”。人常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硬功夫,就别想“语不惊人死不体”。鲁迅先生只所  相似文献   

19.
一德国最著名的德语文学评论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在其自传《我的一生》中说:“文学乃是我的生存意识……没有对文学的热爱就没有对文学的批评。”在通读全书后,我们更为深层次、更整体地同意和体会这种断言,对文学的赤诚不仅陪伴了他最艰难的岁月,更是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小时候在德国生活,希特勒统治时期被驱逐流亡波兰,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从事翻译工作,拉尼茨  相似文献   

20.
李晓勤 《出版参考》2015,(17):63-64
作为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在其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承载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供进步精神产品的重任.副刊的历史证明,副刊曾经是报纸的重要角色,“五四”时期,传播新思想、新思潮的阵地就是副刊,它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新时期文学初期,也有很多在文学史上产生影响的文章是首发在报纸副刊上的,如王蒙的《夜的眼》、张洁的《捡麦穗》、卢新华的《伤痕》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