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于表达需要,用语不取常格而取变式,正是辩证法在语言运用中的应用,是创新思维作用的结果。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很注重用语的这种转换艺术,使读者耳目一新。一、动静转换。静态的山一般应以相应的词语进行描写,鲁迅笔下的山却是动感强烈:“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社戏》)静物“连山”喻为呈“踊跃”状的“铁的兽脊”,生动地表现它们似虎豹等兽类疾速奔跑运去的动态,  相似文献   

2.
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语言模式,便能对语言实现准确迅速的分析理解,并渐渐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而要形成一定的语言模式,必须模仿前人丰富的语言进行种种语法训练。1.遣词造句的训练每个词都有特殊的意义、性质、功能,运用词语时这些方面都要合乎前人最基本的习惯,否则就是用词不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意义、性质、功能也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变化遣词造句。比如《社戏》中“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的“朦胧”、“踊跃”两词的灵活运用很值…  相似文献   

3.
“联系比较法”说略及例板福建/江汉修联系旧课文有关知识以助理解新课文,进而掌握某些规律性知识。比方讲读《社戏》中描写行船中的夜色,其中写了:(1)两岸豆麦和河底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2)挟带着清香和水气的扑面吹来的风;(3)朦胧的月色以及淡黑的向船...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语言现象表明 ,模糊语言的实际应用不仅广泛存在 ,而且在一定环境里其功能非精确语言所能比拟。在中学课文中 ,就有不少妙用模糊语言的例子 ,如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一月第一版高中语文补充教材下册中对《岳阳楼记》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加了这样的解释:“朝晖夕阴:早晨阳光照耀,傍晚月色朦胧。气象万千:景色壮丽,千变万化。”我以为这样解释似乎不太准确。如果这样解释,到“傍晚月色朦胧”,那自然界的一切岂非都沉浸在黯然的朦胧之中,都不甚分明,映进眼帘来的只是模糊,怎么会出现“气象万千”的画面,又怎么能说是“此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某期《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到过一篇关于。朦胧”与“蒙胧”两词的辨析文章。认为“朦胧”只能用来写月色之类,“蒙胧”则是用于写眼睛的模糊状态。并认定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句  相似文献   

7.
一、积累与运用。根据课文,按要求填空。l、沉舟侧畔千帆过,夜气里。 6、依次写出文中空格处所缺的词语:2、《黄鹤楼》一诗中诗人俯瞰汉水景致的诗句是:3、汝心之固, 4、《爱莲说》中比喻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依稀: 弥散: 8、“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本指,这里表现意境。 9、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其作用是:5、《观书有感》中作者发表议论的两句是: 10、选文两次提到“豆麦蕴藻之香”,其作用是: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相似文献   

8.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描写景物的特点是:荷塘是月色中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通过观赏荷塘月色,描绘素淡朦胧的美景,反映作者幻想超脱,对美好、自由、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11.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常常能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十年动乱中的“文革”用语,便反映了“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与当时的社会动乱,“文革”用语与现代语言迷信三个问题的探讨,寻求“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语言使用的变异与社会诸因素变异的关系。一、“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人们产生许多错误认识。“文革”用语就反映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绿”篇散文同是写景,却各有特点,“荷塘月色”素谈朦胧,情调委婉含蓄,“绿”浓丽明亮、情调明朗奔放.一、抓住景物特点描绘景物两篇散文都能抓住景物特点来描绘景物.“荷塘月色”处处抓住荷塘月色素淡朦胧的特点来写,文中作者不仅写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不是“朗照”,而且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色、树影、远山等的描写,使读者处处能看出这个特点.而“绿”则抓住了梅雨潭水的特点——绿来写,从不同的侧面铺写了“绿”的奇异、可爱还设置了瀑布梅雨亭.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第五段是写月色的精彩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面对这虚虚实实、朦胧梦幻、勾人心魄的意境,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泻”“浮”“洗”“笼”四字的精彩传  相似文献   

15.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6.
辨字析词     
“矇眬”“朦胧”“曚昽”这三个词的读音相同,形体相似,意思相近(都含有模糊不清的意思),难于区别,故在使用时极易混淆。矇眬,亦写作“蒙昽”。从“目”字旁,意思是指快要睡着或刚醒时,头脑不清醒,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我立刻起来,揉揉矇眬的眼睛,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它有时亦可作动词,是指“短时间地睡觉”。如“夫人和姑娘们……和衣躺下去矇眬一阵,天已经快明了。”(姚雪垠《李自成》)朦胧,从“月”字旁,常形容月光不明或月色不明,泛指模糊、不清楚,可用以灯光、物体、思想、认识、神态,风雪或雾雨等。如:“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  相似文献   

17.
未来与现在     
月色朦胧,几只猫头鹰雕像般栖息在奇形怪状的树上,眼睛发出微弱的黄光。一个小女孩失明般无助地摸索前方道路。一只猫头鹰摇身变成一个巫师模样的人,挡住了她。“你在干什么?”“天太黑了,我迷路了,请问,这座森林的尽头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水木清华     
《中文自修》2006,(3):61-6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他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新奇贴切的联想,描绘了一幅月色朦胧下梦幻而诗意的荷塘景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讲述了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的故事。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讲述了一个关于“飞将军”的传奇,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1.卉典文学中的“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触物伤怀,慨叹胜迹不再、繁华过眼的历史沧桑;李白的《蜀道难》中有“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