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雪不冷熔雪冷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滴凝固而形成的,这两个过程都要放出热量.熔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下雪不冷熔雪冷.水缸“穿裙子”,不久雨将至在装着水的水缸下部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人们叫水缸“穿裙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夫要下雨.水缸里的水由于蒸发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表面液化成一层小水珠.在空气干燥时,液化成的少量水很快就蒸发掉,缸面上看不到水珠.在空气潮湿时,液化成的水蒸发很慢,在缸面上就会出现小水珠.空气潮…  相似文献   

2.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3.
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液化现象,是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小水珠浮于空中形成“白气”.这种现象有时可被人们利用.眼镜片粘附了尘土,看起来变得模模糊糊.这时,可对着眼镜片呵气,就会在眼镜片上凝结一层小水珠,然后擦拭.不过,这种现象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牙科医生检查病情时,为看清牙的里侧的情况,通常要用一面小平面镜,再放入口中,通过平面镜反射进行观察.这时,小蒸气就会液化成大量小水珠,粘附在平面镜上,使医生无法看清牙的情况.拍电影,冬天在户外拍夏天的戏,无论…  相似文献   

4.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是初中阶段同学们对物理学科的普遍反映.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容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同学们对常见的物理语言懵懵懂懂,不知其中隐含的“弦外之音”(已知条件),以致于做题时一筹莫展,一做即错.因此,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一关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点释几例,但愿能给同学们一点点启发.1.冬天在外可看见口呼“白气”而夏天看不见,为什么?寒冬,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暖和的房子,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又是为什么?(口呼、暖房──存在着温度较高的水蒸气…  相似文献   

5.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6.
1“液化条件”的实验 将烧瓶装水加热,可看到插在瓶塞上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口会出现一大团雾状的“小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凝结而成的,这时,若让打火机的火苗靠近玻璃管口,即见不到雾状的“小水珠”,但可见到火苗向前倒去,说明管口的确有看不见的水蒸气冲出,当一移开火苗,管口又重新出现“小水珠”。  相似文献   

7.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在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白汽”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一团(或一片)白色的物质.“白汽”既然能够看到,很显然,它不是水蒸气,它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或小液滴.  相似文献   

8.
冬天,如果你到户外哈一口气,就会看到一缕白色的雾气.这是因为从身体中释放的水蒸气遇到外界寒冷环境时,就会凝结成小水珠,所以我们会看到白色的雾气.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植物也会像人那样"哈气",你肯定不信.现在,就让我们做个实验,探索一下植物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  相似文献   

9.
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这种物质也不例外,水在地球上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因它的形成方式、形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景象和称谓: 露夏天和初秋,气温较高,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快,空气中水蒸气多。在黎明前(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花草、树叶,便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形成露。这是液化现象。 雾和云当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就会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如果这些小珠是在高空中形成并聚积在一起,就形成朵朵白云。即,雾和云都是液化现象。 雨云朵随风飘荡,互相结合,水珠逐渐  相似文献   

10.
热水冒出的"白汽"是小水珠构成的,不是水蒸气.《水和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中的这一认知是科学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最近,我想通过网络浏览,了解科学教师对这一内容的不同教法和不同评论,一篇博文引起了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小水珠     
我家门前有棵树,它的叶子很大,嫩绿嫩绿的。雨后,叶子上聚了很多又圆又亮的小水珠。风一吹,这些水珠像滑滑梯一样,在叶子上滚来滚去,真有趣!我忽然发现,小水珠滚过的地方一点也不湿,这是为什么呢?太阳出来了,我又去找小水珠。可小水珠不见了,小水珠一定是变成水蒸气跑到天上去了。小水珠$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心小学二年级@戴向荣  相似文献   

13.
一、翻云覆雨雨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  相似文献   

14.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在浴室洗过澡后,浴室里的平面镜被水蒸气弄得一片模糊.这时候想照镜子,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毛巾擦拭镜面.然而我家的平面镜却不是这样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吗?首先要弄清洗澡后镜面为什么成不了清晰的像.学过物理的你一定会这样解释:洗澡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时液化形成小水珠,覆盖在镜面上,使镜面凹凸不平,发生漫反射,镜面成像自然就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5.
沈菁 《现代教学》2014,(5):63-63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雨是经过三个阶段而形成的。雨的“原料”即水蒸气上升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云,小水珠慢慢会聚成大水珠,形成降雨降落到地面。我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生活、解释生活,让科学渗入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16.
雨和雪     
《科学课》2002,(12)
下雨和降雪 下雨和降雪是水在进行着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开始时,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升上天空,成为看不见的水蒸气。上升的空气把水蒸气带上天空,蒸气上升时逐渐冷却,变成一些微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很小,在空中飘浮,就形成了云。雨云含有无数的小水珠,它们集结成较大的水珠。当这些水珠变得太大、太重,无法继续浮在空中的时候,它们就成为雨降落到地上,然后整个循环过程又重新开始。如果空气很冷,云中的水就凝结成雪花或冰雹 世界各地的降雨量和降雪量是不同的。沙漠几乎不下雨。热带地区的雨水很多,会发生严重的水灾。而在南北两极,只下雪,不下雨。  相似文献   

17.
你知道吗     
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地面上的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又凝结成小珠降落下来,这小水珠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雨水了。  相似文献   

18.
1.水缸出汗,不用抗拒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考物理命题在不断改革,且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命题中各种新思路、新题型大量涌现,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的优秀题型.现例析如下: 一、自问自答型例1 请你根据戴眼镜的小刚同学打开热锅慨叹:“好香啊!就是看不清楚啦!”的情景, 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例如:问题:他为什么看不清热锅中的食物? 简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液化, 使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  相似文献   

20.
例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06年江西)分析早晚温差大,白天蒸发的水蒸气在晚上降温后液化成小水珠,若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小水珠就以浮尘为凝结核,浮在空中形成雾;若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