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平台,对X-er名词构式中词基X的词性和该构式的指称范围进行考察。语料证明:当词基X既可以做N又可以做V时,将其识解为V-er图示更合理;X-er名词构式的原型指称对象为人类施事者。  相似文献   

2.
"太水了"的构式义为对某一主体进行消极否定义的主观高程度评价,强调其水平或内容"差的""虚假的""多余的""劣质的"程度极高。"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太……了"构式义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名词"水"的隐含消极语义特征则进一步促进了构式义的形成。从认知视角来看,名词"水"体现了自然领域对社会领域的隐喻,其隐喻认知机制为:水—平面—没高度;水—水分—虚假多余—质量差;水—无色无味—无趣乏味。"太水了"构式具有言简义丰的语用价值和生动新奇的表达效果,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戴彩红 《文教资料》2010,(15):26-28
本文研究探讨“不要太+名词”构式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问题。本文从语言系统内外寻找名词进入此构式的动因和理据:语言系统内部的缺省特征,尤其是不确定性让明确表达的语言词汇的意义只是提供语言交际中的激活语言开放百科知识系统的通道:而同时构式压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转喻机制让名词结构顺利进入此构式。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本文发现语言的变化和创新是由于语言的内部的理据和语言外部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转喻认知理论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动构式表达的是状态意义而不是动作意义,中动词必须满足一定的体式条件,即活动和完成词项,且受到名词主语物性结构的选择制约。转喻认知模型"动作代结果"是中动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5.
有关现代汉语"副名"构式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认为使用最多的名词是抽象名词。虽然"比N还N"构式含有"副名"构式"还N",但在名词使用上与"副名"构式既有相同,也有相异。造成相同的原因是:两构式都分别传承了上位构式的形容词句法和语义特征;"比N还N"构式传承了"副名"构式的部分名词形式。造成相异的原因是:"比N还N"构式中的后一个N受到前一个N的压制,"副名"构式仅仅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且使用的程度副词数量更多,这两个因素使"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的自由度不如"副名"构式大。  相似文献   

6.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容器表量构式("数词+容器量词+名词")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其建构机制在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体验认知的视角探究这一构式浮现的认知理据及其语义特征,旨在呈现体验构式语法研究中经验维度的凸显,拓宽量词的研究范围与视野,推动相关构式的新探。  相似文献   

8.
"程度副词+NP"是一个特殊的短语,"NP"是指名词或名词短语。这一短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它的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本文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该短语,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程度副词+NP"是一个构式,它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进入这一构式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其内在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光杆形式的"问题、关键、重点、前提、条件"等名词与"是"组合时发生的组块化现象分析,发现这些组块在当代汉语中正在演变成一个凝固型构式,并在语篇中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这类凝固型构式的形成与这些名词的特性有关,它们应被看作一价认知名词。并且这种"一价认知名词+是"的构式化也是一种非结构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主要受到句法环境、语言类推、语用推理及主观化等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复合名词的意义构建离不开概念合成,它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复合名词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离心构式复名合词的产生就是概念合成的结果.向心构式复合名词也是概念合成的结果,并且概念合成理论对复合名词的语义构建与解读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在语义构建上仍存在一定不足,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英汉法律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英汉法律隐喻句的体现形式及其内在生成机制。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英汉法律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基本相同,都表现为把抽象的法律事物隐喻为具体的事物,具体机制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家》2013,48(4):531-541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functional model of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hat, in contrast to structural models of schemata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ocuses on the neural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learners use to generate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from instruction. Wittrock's model of generative learning (Wittrock, 1974a, 1990)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rocesses: (a) attention, (b) motivation, (c) knowledge and preconceptions, and (d) generation. Each of these processes involves generative brain functions studied in neural research and generative cognitive functions studied in knowledge-acquisition research. In this model of generative learning, the brain is a model builder. It does not transform input into output. Instead, it actively controls the processes of generating meaning and plans of action that make sense of experience and that respond to perceived realities. Within this framework, teaching becomes the process of leading learners to use their generative processes to construct meanings and plans of action.  相似文献   

13.
刘甜甜 《海外英语》2012,(8):279-280
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对"微"族词的起源及生成机制进行了认知阐述,揭示了人们理解意义时的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知分析为新语新词的意义成因和理解提供了理论进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4.
关注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必须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同时关注数学知识的静态形式和动态形式,合理重组、拓展数学知识的生成点,并在课堂上捕捉和提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推进学生数学经验的自我生成和数学知识网络的自我构建。通过对数学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的定位、生成性内容的开发、生成性资源的捕捉、生成性评价的构建等环节的思考,可以构建数学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活动方法和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5.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自然语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和意义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庄子》中的部分经典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概念合成理论对于《庄子》部分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同时,对《庄子》部分寓言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庄子》部分寓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背后的深层认知操作机制,丰富《庄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证经验基础上的科学体系。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是理解多媒体学习的关键。双重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和主动加工假设是梅耶构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基石,也是整个多媒体学习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三大假设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正是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模型、生成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由此构成了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双重编码理论和工作记忆模型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构建提供了关键概念与元素;生成学习理论则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构建提供了基本的解释性框架;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正是由这些关键概念、元素和解释性框架整合而成;而认知负荷理论则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为基础,进而为多媒体教学的系列设计原理提供了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80年代诞生的认知语言学对传统的生成主义理论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基于语言生成论的主要缺陷,从儿童母语习得、新词新语及新的语言构式的产生等方面可以探得语法系统的认知理据。新的认知视角能够对语言的产生、进化、产出与识解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What is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multimedia learning? Cognitive theorie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tend to focus on instructional methods aimed at reducing extraneous processing (such as highlighting the essential material) or managing essential processing (such as breaking a lesson into parts), whereas motivational theories tend to focus on instructional methods aimed at fostering generative processing (such as adding appealing graphics or challenging scenarios). Moreno's (2005) cognitive affective theory of learning from media is intended to better incorporate mo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 into theorie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helping to extend or clarify Mayer's (2009)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and Sweller's (Sweller, Ayres, & Kaluga, 2011) cognitive load theory.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special section examines motivating instructional features intended to promote generative processing—such as adding appealing graphics (Magner, Schwonke, Aleven, Popescu, & Renkl, 2013; Plass, Heidig, Hayward, Homer, & Um, 2013) or challenging scenarios (D'Mello, Lehman, Pekrun, & Graesser, 2013). Overall, motivational features can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by fostering generative processing as long as the learner is not continually overloaded with extraneous processing or overly distracted from essenti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9.
反语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拟从言者的视角就言语反语的构建从构建动机、限制因素以及构建过程中的自洽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名词谓语结构不是动词省略的“平面”模型,而是包含主体人文的立体“维度”框架。它的生成机制主要有四种:“篇章语法的”、“语义内容的”、“认知思维的”和“语境言说的”。前三种是汉语本体和汉语人文的,是汉语“声气”的结果;后一种的实质是动词或系词的省略,源于语言经济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名词谓语结构。“声气维度观”启示教学:“淡化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