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一、美在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写于1977年.我认为这首诗美在主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诗人坚定地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站"而不是缠绕或靠在一起.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我的校友们一起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年轻的诗,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已经很古老了,是19世纪写的,它曾经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灵!我们今天上课的程序是四步。课件显示: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这次课上听三遍。第一遍,整体感受(课件显示)。在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静听)师:下面听第二遍。这一遍听的要求是:理解诗中的意象(课件显示),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地组合…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4.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用了郭沫若《女神》的名篇之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题注注明该诗"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笔者是郭诗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手头上有这本"文学编"第一卷.对照一看,发现:高一新课文与"文学编"第一卷上的文本略有差异.这就是该诗第二句有异文...  相似文献   

5.
一1982年第11期《诗刊》,在发表吴奔星先生(1913—2004)的新诗《别》时,签发这首诗的诗人邵燕祥先生在致吴先生的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这是吴先生的熟悉者,对《别》的印象。原与吴先生不熟悉者如诗人田永昌先生,阅《别》后见到吴先生时的印象,是感到“很难将那些年轻的诗(指《别》等)和前面的(老)人挂起钩来”。显示了老诗人与流于笔端的“清词丽句”的“年轻的诗”之间的巨大反差。年届古稀而能有此看似委婉动人的“言情说爱、倾诉相思”之诗者,古往今来,究属罕见。那它会不会是一首李商隐式的、名为相思实乃咏史的诗作…  相似文献   

6.
一1982年第11期《诗刊》,在发表吴奔星先生(1913—2004)的新诗《别》时,签发这首诗的诗人邵燕祥先生在致吴先生的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这是吴先生的熟悉者,对《别》的印象。原与吴先生不熟悉者如诗人田永昌先生,阅《别》后见到吴先生时的印象,是感到“很难将那些年轻的诗(指《别》等)和前面的(老)人挂起钩来”。显示了老诗人与流于笔端的“清词丽句”的“年轻的诗”之间的巨大反差。年届古稀而能有此看似委婉动人的“言情说爱、倾诉相思”之诗者,古往今来,究属罕见。那它会不会是一首李商隐式的、名为相思实乃咏史的诗作…  相似文献   

7.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首抒情小诗:《纸船——寄母亲》。这是冰心思念母亲的一首诗。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多媒体展示):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感受。3.诗意地仿写。师:我们读诗,要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要知道作者写诗时的情境,这就是读诗的背景。下面一起来把这段文字读一下(多媒体展示):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冰心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1923年,23岁的冰心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海上,冰心写下了这首思念母亲的《纸船》。冰心诗文的…  相似文献   

8.
游子吟     
有感情地诵读,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感情。孩子长大了,这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请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以联合父亲一起做),让母亲体会一下你的孝心。  相似文献   

9.
偶尔,我会在瞬息间生出一种直觉,通用的观感全部淹没,心里的那扇门打开,洪水猛兽汹涌逃窜,等到一切重归于寂静,只剩下一条河在那里缓慢流淌.我总觉得,自己就是那条河.我应该是一条分支众多的河流,总能在某个时刻恍然想起与此刻亳不相关的心情.它们都是以诗的模样呈现的,倘若没抓住,倏忽之间,这份心情也就悄悄隐去在河水的奔流中.有时是“剑外忽传收蓟北”,随着这句诗出现的,是一道名叫“洋蓟火腿肉”的菜.这种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植物,我第一次见到时,小小地惊呼了一声,记忆自然而然地把它同一首距离地中海海岸遥远的诗联系在一起.而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存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11.
(屏显杜甫草堂图片,简要介绍杜甫及创作背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杜甫人生中最黑暗、最绝望的那八个月,一起回顾如囚徒一般的杜甫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师配乐诵读《春望》.) 师: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联、八句,但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重的家国忧思.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细致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杜甫的情怀与他诗歌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读一遍这首诗. (生配乐诵读.) 师:古人写诗往往由景人情.接下来,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两遍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2.
穆旦是说不尽的.作为翻译家,他和戴望舒一起被举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翻译家(王佐良语),他译的《唐璜》则又被称为中国诗译艺术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卞之琳语).作为诗人,他越来越引起后人的兴趣,他的经典品性越来越为众多的人注意,《隐现》和《诗八首》是中国新诗里具有《先导》的《旗》,《冬》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之歌》,它更是一个中国新诗世界的无限的允约.然而,这一切成就,是与民族的历史空间有着奇妙的关联的.穆旦活着的时候几乎寂寂无名,甚至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公正地对待他.如果联想到西人所谓中国是一个没有时间只有空间的国度,穆旦的存在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穆旦在时间里完成了自己,他和文明史上那些最伟大最优秀的诗歌作者一样,拥有时间存在的全部品性,他们的不朽是不需要每一特定的空间都来承认的.在一些人眼里,穆旦为数不多的诗篇是超出短暂的中国新诗史,无愧地进入历史上不朽艺术之列的;在刚刚起步的中国新诗里,他的诗和另外一些诗人的一起做了中国新诗的祖先;在文明世界走向一个千年时代之交的转折点上,穆旦诗篇是和域外那些最著名和最深刻的人类诗歌思维结晶等量齐观的.这也是我要来谈论的一个事实,因为我相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13.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  相似文献   

14.
我的语文史     
<正>一我两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咿咿呀呀地背古诗。她说"锄禾日当—",我就挥舞着手臂大声地接"午"。当然,这是母亲告诉我的。后来,我背着小书包上学了。这是个以背古诗为特色的小学校,一群小孩子人手一本《诗海泛舟六年行》,囫囵吞枣、争先恐后地背古诗的样子,现在回想,真是  相似文献   

15.
《诗经·秦风·无衣》一诗多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篇目,尽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现行教材中被删除,但我们在《诗经》选篇的教学中,仍少不了对这首诗进行学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和学生一起学习这首诗时,总被诗中那种昂扬向上、团结协作、相互友爱、百姓齐心、不怕困难、同仇敌忾的精神美质所感染,其在《诗经》三百首诗中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了久长的回味.  相似文献   

16.
李勋有许多好的诗,对于他的诗,已有人作过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认为他的诗是富有真情与爱心的,他把对诗的态度与对生活的态度融在一起,形成诗风上“质朴浑厚,冷峻温馨”的特色。李勋的诗可以经历时段来分类,比如早期多为农家诗(我以为这是他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诗种):离乡入伍之后,便开始了军旅生活诗的创作;之后,他诗歌表达的内容在扩大,他几乎整体性地向情感诗方向转折,这是他重返世俗后诗向成熟面发展的显示,尽管视野在开阔,诗之氛围却在收缩,诗风诗意内在情绪都有别于以往那种激情冲击。有人把他的“爱情诗”作为最好的诗,也许是从这方面而论。我却更喜欢他的那些用泥土包裹着富有思想力的“农家诗”,这种不仅有农家生活又有农人新思想的诗作才是他的诗的美之所在、韵之所在,也是他独特诗风的基础。《庄稼汉》(1988年)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到泸州,只有一次。这就是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从眉州老家乘船东下,从泸州路过。就是这一次,他的航船是否曾在泸州城下系泊,也未可知。但是,东坡与泸州确有不解的诗缘。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20.
诗可以言志,也可以抒情。可以咏物,也可以咏人。那么,我们要欣赏的就是一首咏美人的诗,这首诗出自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拜伦之手,非常地脍炙人口。 说它是首咏美人诗,不单是指诗里描绘的是位美人,这首诗的旋律、节奏及各方面都体现出美感,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优美之处。 (一)美的格律(阅读中的美感) 1.这首诗基本上都使用抑扬格(iambus)的格律形式,即由一个轻音节和一个重音节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