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2.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毛泽东同志提出革命的两手策略,“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即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的革命口号;同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谈判的方针.以后,又提出了“和平民主新阶段”作为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口号.关于这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和豫南的教育事业是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随着当地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七七”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正式宣告重新合作。后经我党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许多艰巨复杂的工作,特别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分析每个阶段时局的特点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斗争的策略,从而在“七七事变”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自下而上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成了抗战前准备阶段的任务。 从一九三五年“八一宣言”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到一九三七年四月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宣布停止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为止,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我党对蒋介石三易斗争口号,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联蒋抗日”。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高度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是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范例。下面,就三个口号的背景、实质和效果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长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方针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有何关联?有的同志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其不抵抗政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任外长宣誓会上演讲,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考’……”[1]笔者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改变,两者一脉相承,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一、周年代蒋介石提出的“摇外必先安内”有其特定的政治内…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状况即中国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而取得的胜利。然而,认识中国国情,却经历了长期而又艰难的探索过程,共分5个阶段,即:从1920年8月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前,从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到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形成前;从1924年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前,从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经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通过长达28年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加深并终于完全地深刻地理解,认识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从而能够制定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以后,蒋、汪合流进一步推行对日屈服投降政策,在这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也开始有了抗日反蒋的要求,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有些地方实力派也不满蒋介石的投降政策.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并揭穿蒋介石集团屈服投降的阴谋,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内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于1933年1月17日,由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工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毛泽东、周恩来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他们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至1937年9月国共合作成立期间构建抗日民统一战线过程中的思路,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对象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拥有全国政权、军权和财权,是当时的当权派。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血战10年。蒋介石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后,仍然抱着“捷外必须…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当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尽管这时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还是“反蒋”.但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共产党要停止内战。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的政策又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1.
1924年5月蒋介石接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骨干力量,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蒋介石具有致力于国民革命进步的一面,但对联俄联共持中间立场,他是由一个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中派"。随着矛盾的加剧,蒋介石由中派向右派转化,导致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瓦窑堡会议”后,刘少奇在党内首次提出,大革命后期武汉等地工运中的过激言行是“左”的表现,这个错误帮助了反革命。同时,他还对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对革命非常有利的变化,党的策略任务,是用极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团聚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民族革命战争,在抗日的前提下,党可以与南京政府合作。小资产阶级分子参加党和革命队伍、党的理论准备和理论修养不够以及党内斗争突出反右、忽视反“左”是党内“左”倾错误产生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刘少奇的上述论点,在同时期党的领导人中是很少见的,有的甚至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在武汉时期对蒋介石的策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不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策略上和政策上的指导,而且也制定并实施了对蒋介石的策略。而这一切不能不对大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比较深入地全面地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苏联顾问被驱逐,革命统一战线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究其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大革命失败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产物,是国民党新右派反动的阶级本质的必然体现.而作为中共的直接领导者——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也为蒋介石背叛革命,篡夺革命领导权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随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七月十五日,汪精卫也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最后失败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及其建立国民政府,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结束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开始。如何认识这种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建立的国家政权代表哪个阶级的意志?这个政权将对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影响?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当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在党内是很不一致的。大多数人包括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看法是:蒋介  相似文献   

16.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7.
“中山舰事件”爆发后,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反动态势和强势行为,鲍罗廷不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对蒋强硬、撤出国民党”的策略和诉求,执意执行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其主要的思想动机就是从苏联的利益出发,意欲维持一个亲苏的、左倾的、强大的“广州政权”。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9.
《下一代》2012,(10):4-6
1931年12月底,33岁的周恩来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这时苏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已连续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和苏区根据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蒋介石对此惊恐万状,  相似文献   

20.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是党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一、会议的准备 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破坏和大资产阶级的叛变。主观原因是我们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如何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