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征收漕项银粮,有轻赉、芦课、水脚,工食、正改、兑赠、耗行、月粮等名目,但以漕粮为大宗。一般征收本色米粮,或折征银两杂粮等。乾隆时,有漕八省所征漕粮达四百六十余万石。所以,漕项征收直接关系清廷的经济命脉,被视为“上供天庚、下支俸饷”的大事,定有不得轻议停缓之规。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征漕各省常有难于应征和拖欠的情况,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各省轮蠲减缓。现从朱批奏折中选出的漕赋蠲缓史料,反映了乾隆前期有漕省份农业经济状况和漕赋征免情况,可供研究乾隆前期社会经济史参考。  相似文献   

2.
漕粮运通,是解决清廷中央官员及京师驻军俸米给养的主要来源,也是清之经济命脉,清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漕运过程中,漕船水手或单独,或伙同漕河沿岸兵役,不时作案。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并使水手能够敛戢自己,以保漕运畅通,大学士、九卿遵旨制定了约束漕船水手章程,并议定革除漕务积弊办法五条。道光帝为此发出谕旨,要求漕督及有漕各省督抚及官员兵役等,严格按照这些章程和办法行事。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中选出有关档案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田牛 《兰台世界》2016,(3):114-116
漕粮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实物税征收方式。漕运产生于秦代,除少数王朝外基本以河运为主。清承明制,自顺治时期即行河运。但随着时间推移,漕政日益腐败,运河通航条件日益恶化。与此同时,航海技术却日渐成熟。由此在清廷内部引发了漕粮海运的争论。在京师粮食供应问题加剧的情况下,虽然海运得以实现,但清政府只是把海运作为权宜之计,继而在西方列强干涉影响下,最终造成海运再次终止。  相似文献   

4.
清末,统治者鉴于漕弊丛生和财用匮乏,于光绪二十七年颁布上谕,责令以往有漕各省一律改征折色。然而,此谕并未能在有漕诸省普遍实施,江浙地区的漕粮仍以海运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宫中朱批奏折中,选辑出这一时期的漕运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清代漕运史及赋税制度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琦教授等著《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2017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群体·社会丛书"之一,分为上、下两编,共11章。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  相似文献   

6.
清初漕赋     
赵践 《历史档案》1999,(3):86-92
明清之际,赋役普遍征银,所谓“今日输官之物皆用银。”①但是漕赋制度仍然存在,因而漕粮的征收作为漕赋的实质,也就愈益突出了。首先,漕赋不像一般田赋,在全国范围内征收,而仅规定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八个省区征收。其次,在征收漕赋的省区,漕赋与一般田赋也有区别。正如《皇朝通典》所说:“田赋有二,……有本征者,有折征者,有本折各半者。本征曰漕,漕有正粮有杂食……。折征者始定以银,继则银钱兼纳。”②《钱粮款目》一书说得更为详细,把征银征粮的用项、起解去处,都作了交代:“至今全书…  相似文献   

7.
庚子事变,创巨痛深,亡国之患,迫在眉捷.朝野上下达成改革的共识,清廷遂掀起了史称"清末新政"的改革.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遣镇国公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五大臣回国后,建议筹办宪政,以挽救危局,得到清廷的同意,于是,新政进入"预备立宪"阶段.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清廷下旨称,上下议院是立宪政体行政之本,只是中...  相似文献   

8.
葛美荣 《档案天地》2011,(10):17-18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清廷极度恐慌,忙派冯国璋率军前去镇压。但冯国璋接到袁世凯的密令:按兵不动,坐等事态的发展。此时,袁世凯已被清廷罢官,在原籍河南彰德养病。由于形势危急,清廷不得不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督办镇压起义军事宜。袁世凯以"足疾"为名,还是不愿立即出山,因为他嫌清廷给他的权...  相似文献   

9.
试论道光初年漕粮海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决口,河漕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指出,要解决漕运危机,唯有 “暂雇海运”,得到道光帝、琦善和陶澍等人的支持,于第二年将江苏漕粮全部海运,由此 开始了清朝历史上的首次漕粮海运,但仅实行一次即宣告停止;直到二十余年后,漕粮海运 才再次启动。因而,道光初年这次漕粮海运的利弊得失值得思考。  一 漕粮海运的争论及筹措 清承明制,额征漕浪,每年经运河运抵京通二仓的约300万石,供皇室、官员消费及八旗兵 丁 口粮,因而在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清中叶后,随着吏治的腐败,漕政日…  相似文献   

10.
范平志 《兰台世界》2006,(17):57-58
林则徐于1832年补授江苏巡抚,其中两度出任总督。他在江苏任职的五年中,处理了清代极为棘手的钱漕、灾赈、水利、盐政、货币等实际事务。他面对地方上水灾、旱灾频繁、经济残破、官场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进行了“兴利除弊”“、损上益下”的改革,试图“利国便民”,发展农商业,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以报“知荷圣慈体恤”,维护封建统治。一、林则徐以报国忧民之心,用精明干练的手腕,知难而上,妥善处理了漕务和赈务,维护了封建经济秩序林则徐到江苏上任不久,江南一带旱情严重,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他接手处理焦头烂额的钱漕事务。他深知江苏…  相似文献   

11.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占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 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施世纶为官坚持以民为先、廉强恤下,因而有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公案小说《施公案》流传至今.但又因他为人处事低调,实际记载其生平的正史史料比较有限且零散,以往学者对其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年谱梳理、遗作《南堂集》《南堂诗钞》等,缺乏对其为官生平的详细研究.作为清代唯一一位任职期间"通漕无欠"的漕督,他的为官经历无疑是考察清代漕运官员的一面镜子.本文梳理其生平履历,从侧面说明清代漕督的工作职责要求,进而简要分析清代漕运制度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2.
侯强 《历史档案》2007,1(3):99-104
清末,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带来社会对大批新式人才的急需,尤其是法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1905年清廷又诏废科举,改兴学校,断绝了以功名为进身之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晋商自清代涌现出一个新型的群体“票商”。祁县商帮别具一格称其为茶票商。它们凭借一张小小的汇票纸解决了中国南北大流通的难题,同时还承汇了清廷的京饷、协饷、海防经费及四国赔款、庚子赔款等,毫无疑问地成为清政府的财政支柱,清廷的总出纳。为了揭示票商称雄商界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4.
宋礼“送”出京杭漕运通 宋礼生于元末明初(1361年-1422年).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闻名一方的大善人.他的父亲宋彬,原本在山西为官,后来元朝动乱,宋彬也跟着倒霉.遂携家眷返回故里永宁(现在洛宁县)锦阳川尾部的马村耕作求生.  相似文献   

15.
清末云贵总督衙门修筑滇越铁路征地征工档案史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85年中法战争因期间,尽管滇军在越北战场赢得大捷,但因通讯落后,战况未能及时传递到清廷,清廷还是屈辱地在天津签订了条约,中国从此不仅痛失藩篱越南,还为法人在滇修筑铁路铺平了道路。自此以后,法国驻华公使多次向清廷要求在滇越间修筑铁路,并最终迫使清廷与之签订《滇越铁路章程》,于1903年开始修筑河口至昆明一段铁路(此前法人已先行修通越南海防经河内到老街一段铁路)。今年是滇越铁路通车100周年,这里我们从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清末云贵总督衙门旧档中,选择一组云南地方有关滇越铁路修筑征地征工的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修筑滇越铁路的艰辛。  相似文献   

16.
<正>顺治初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清廷仿照盛京旧制,在京城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这一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炮制度。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通过翻阅清代档案,仍可发现一些北京信炮制度尚不为人熟悉的内容。一、清初北京信炮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并定都北京。但当时清廷在关内的根基不稳,南方反清势力仍具备一定实力。  相似文献   

17.
著浙江巡抚程含章为浙省明年漕米仍征本色事之寄渝 道光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军机大臣字寄,浙江巡抚程,道光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奉上谕:前据英和奏,通筹漕河全局,请暂雇海船,以分滞运;酌折额漕,以资治河。当交各该督抚等悉心议奏。兹据程含章查照英和原奏,详晰筹议,所奏俱悉。浙江乍浦海口,内河、外海中隔石塘,塘外积有铁板沙涂,海船不能停泊。其宁波府甬江口可以收泊海船,惟由有漕州县剥运至宁波海口,中隔两江三坝,必须盘剥五次,耗费甚巨。浙江明年之米,该抚请仍由运河运送入京,自系实在情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运动”确乎需要“正名”,因为这是一场涉及列强、义和团、清廷中央主战派、清廷中央主和派、东南督抚和士绅、保皇派、革命派等多方力量博弈的大事件,事件各方立场各异,利益不同,矛盾重重,其多方博弈错综复杂,不论是“反帝/投降”模式,还是“进步/落后”模式,都不足以勾画这一场大冲突。  相似文献   

19.
<正>正当个别国家炮制的"南海仲裁"闹剧上演之际,台湾学者、政治大学唐屹教授公布了他搜集、整理、编辑的50多册有关中国南海问题的重要资料,力证南海自古就属于中国。资料显示,1907年清廷水师提督李准南巡,在南海岛上竖立石碑宣示清廷在南海的主权,并上报朝廷。1934年和1935年,官方下属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陆续公布《中国南海诸岛屿中英文对照表》和  相似文献   

20.
吴宝晓 《历史档案》2002,(4):100-105
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对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枢大臣来说 ,实行新政含有强烈的迎合列强的目的 ;对地方督抚来说 ,实行新政的目的主要是救亡图存。以往探讨清末新政的起源 ,往往较多地强调清廷取悦列强这一因素 ,并据此断定清廷缺乏改革的诚意 ,此说不免忽略了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自身变法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清末新政出台所起的作用。考察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关系 ,即可发现在清廷和地方督抚两种因素中 ,地方督抚所起的作用更大。标志清末新政开端的 1 90 1年上谕 ,是部分地方督抚策动的产物。同时 ,地方督抚自身的变法思想 ,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