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璟  毛晓燕 《报刊之友》2008,(12):53-54
很喜欢成龙的那首赈灾歌曲《生死不离》,每每听到,都会忍不住喉咙哽咽。生死不离,是一种大灾面前的血脉相依。“5·12”大地震发生后,回想这近三十多天在直播室里的忙碌,一次次把前方稍显凌乱的稿件准时整理播发、一趟趟把直播信号按点接进演播室、一遍遍录下所有救灾的卫星镜头、把前方无法完成的中央领导的新闻第一时间传遍三秦大地.  相似文献   

2.
很喜欢成龙的那首赈灾歌曲<生死不离>,每每听到,都会忍不住喉咙哽咽.生死不离,是一种大灾面前的血脉相依.  相似文献   

3.
中午12点10分,我呆呆地站在体育南大街天客隆超市的广场上,汗渍渍的手机还放在耳旁,周围是狂热的人群和巨大的声浪,此刻,我的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汗水已经浸透了T恤衫却全然不晓。火炬传递已接近尾声,我完成任务了吗?我的任务完成得怎样?这是2008年7月29日——奥运火炬在石家庄市传递的现场。  相似文献   

4.
5.
去年五月下旬,我和老伴同去西北旅游,在延安逗留了两天.宝塔山上,导游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周总理曾回过延安,见到延安还很破旧,老百姓还很贫穷,心里非常难过.他愧疚地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回京后不久,总理便批示拨出专款,在延河上建造了一座大桥.  相似文献   

6.
董强 《军事记者》2006,(2):64-64
初搞新闻报道的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读书看报和新闻写作上,然而,我的付出却令人失望,寄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沉大海,无一变成铅字。夜阑人静之时,倚桌而坐,随手翻开前辈留下的几摞军报合订本、《新闻与成才》和《军事记者》杂志。其中一本《军事记者》杂志的扉页上一行醒目的钢笔字映入我的眼帘:梦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实现。我仔细琢磨这句话的含义,深深体会到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前辈留给我的指路明灯。欣喜之余,我细细地从《军事记者》杂志和军报合订本的文章中汲取营养,逐渐地,先前写稿、投稿、盼稿见报的激情又一次撞击着我的情怀。半…  相似文献   

7.
6月末,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陆振华同志约我写写记如何深入采访的章。他说,时下通讯工具现代化,记打开网页找资料,守着电脑写稿子,还要不要继续深入采访呢?  相似文献   

8.
掐指算来,从4月28日领命赴闽采访军区抽组赴京抗击非典的医疗队员们,到他们6月23日凯旋,时间长达40多日。我与两个分部和三所医院的新闻骨干们共同写下了近百篇见诸报端的消息、通讯等近10万字新闻稿。那些日子,我时时被感动着。我有责任记下这段历史,以飨同仁。4月下旬,SARS病毒最肆虐的日子,人们几乎很少出门,可以说到了谈“非”色变的地步。国内不少航班已经停飞,旅客锐减,我受命采访南京军区抽组赴京抗击非典医疗队的事迹,说实在的,当时既兴奋又有些担心,同时又感到压力和光荣。因为那时SARS并不为人所知,极易感染,感染上了就有生命…  相似文献   

9.
萧乾 《湖北档案》2016,(4):18-21
知识分子下基层体验生产劳动并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原是大好事,也是人人都会拥护的事.可惜那时这种好事却并非出于自愿,不是硬往下赶,就是用形势来逼.1958年右派下去固然是惩罚,但毕竟还只限于不够驯服的一部分知识分子 1969年9月的“五七”干校,强制面就更广了,几乎是全体,而用意也更为深远:要一个不剩地把知识分子从上层建筑中赶出去,以确保那一帮人的江山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10.
屈指算来,《军事记者》几乎伴随我度过了17个军营岁月,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色彩,领我参加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学习,教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使我不断成长进步,取得一项又一项可喜的成绩,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1989年乍暖还寒的早春季节,我带着童年的梦想走进蓝色的军营。1990年的一天,当连队文书的我在拾掇储藏室里的东西时,偶然发现副连长薛学祥用废旧弹药箱改钉的“书箱”里有好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军事记者》杂志的前身)。对于喜欢写作的我来说,就像久旱的庄稼盼来了甘露一样,如获至宝,我当即如饥似…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年,也是我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年。50年过去了,1949年依旧深深刻印在我脑际,有多少难忘的人和事在我心底翻滚,使我情不自禁,写下记忆深处那些鲜明的印象和镜头…… 当时平津战役已经打响,由彭真任书记的北平市委和由叶剑英任主任的北平市军管会在良乡正式成立。接管北平急需大批干部,我们这批从北平、天津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就成为合适的人选。经市委组织部分配决定,我去人民日报社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记者。我和北大的陈迹、陈骥,燕京的陈泓一起,向负责北平新闻工作的范长江同志报到,他对我们这几个“新兵”表示热烈欢迎。 我的记者生涯从此开始了,那时我20岁,是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招生,是我15岁失学以后35岁以来梦寐以求的一个上学深造的机会,似乎“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又一齐涌入脑海。鲁迅先生理想过的“尚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书,而仍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地幸福”的时代,终于来到了。尚能够十亿炎黄子孙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去做自己爱做的事,而又有深学深造开发智力的机会,那末,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将要发挥出多大的潜力!我没有料到,经过新闻刊院的学习,我的写作激情竟然象“起面”一样,居然“发”了起来,我的习作《我有一双腿和手,何不天天  相似文献   

13.
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往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途中雷健今年2月3日晨6时,我乘越野车从成都出发直奔西昌,采访7日的卫星发射。同行的有陈海峰、尹钢、司机高国庆。此时,城市还在熟睡,街上行人寥落。郊外田野里还飘着淡淡的晨雾。1月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打电话通知...  相似文献   

14.
15.
为期七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既是一次党代表们履行职责的盛会,也是新闻媒体展开竞争的舞台。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以创意和心血分享这难得的新闻盛宴:从北京直播室的开通到临时党支部设立,从与电视、网络联合到与中央台的全方位对接,还有驻会记者、外围记者的日夜忙碌……一幕幕画面、一个个场景伴随着十七大将永远铭记在大家心中。  相似文献   

16.
我叫吕福海,家住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兰家村,已年近八旬,是抗美援朝人民志愿军中幸存者之一。现在,我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抗美援朝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赴朝作战的情景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我经常给我的后代、我的邻居、我的亲朋讲述我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故事。我平常总以我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而自豪;我终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而流过血而欣慰;我始终难忘我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两次负伤、两次立功授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表当年为总理拍照的吴化学老人回忆总理的文章,以示纪念。——编者  相似文献   

18.
徐珠 《湖北档案》2006,(5):27-28
我的父亲徐在心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曾任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1990年离休.父亲出身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武邑县位于冀南平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是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同志开辟、领导的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终生无悔     
终生无悔路景云【夏县】我的编辑生涯,应该说是由一种偶然的机缘决定的。大学毕业时,我未有任何奢望,只要求回我们县,因为我是老三届,那年已32岁,不象那些小我十来岁的同学还做着玫瑰色的梦。特殊的"文革"年代使我别无选择地在农村安了家,为照顾妻室儿女,我只...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