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了解和学习日本人在交际时的心理,加强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2.
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在日本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显著且自成体统。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日本文化乃至整个日本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依赖的心理原型、依赖心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与日本社会体制三方面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3.
<马可波罗行纪>对于日本的描述是16世纪以前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史料中唯一提及日本的记载.马可·波罗以商人的视角,通过裁剪元代中国对日本了解的信息,展现了他视界里的日本.马可·波罗对日本的描述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但却从侧面折射出了中日两国文化上的某种传承与交流,更揭示出本土文化心理对异域文化解读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前一个时期出现内阁成员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出笼,表明了日本不能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历史的态度。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略、美化战争的行为与言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关于日本新语、流行语的研究在日本和中国都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点进行探讨。在日本,代表性的学者应该是米川明彦和稻增龙夫。在中国也有很多关于日本流行语的研究,据笔者的调查,很多文章都对现在日本流行语的发生、传播、形式等进行详细地分析,也有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日本新语、流行语的产生和历史的研究。但是本文从现代日本新语、流行语的语源来探求现代日本年轻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的作品《那以后》故事情节的矛盾有:(1)平岗与三千代的婚姻矛盾;(2)长井代助与家庭的对抗;(3)代助与平岗的情敌矛盾。这些矛盾隐藏在日本社会状态中,表现为传统思想与追求纯粹爱情的斗争。夏目漱石在《那以后》中运用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反映明治末期日本社会的阴暗气氛及由封建危机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并对当时日本的民族心理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角度,分析探索明治末年的日本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7.
《源氏物语》,描写了日本平安朝荒诞的宫廷生活,塑造了宫中贵族妇女的群像,是一部日本平安朝妇女血泪交织的生活史。其主要艺术风格是,通过自然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心征;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被称为"心理小说"。其艺术成就,如同我国的《红楼梦》一样,堪称"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8.
透过沐浴风俗看日本的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喜爱沐浴,古来有之。从远古把河流、温泉作为洗浴场所到佛家寺院中的浴堂,从城乡中的公共浴场到家家都有的家庭浴室,日本人的沐浴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而贯穿其中的沐浴心理的变化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引起这一系列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星棋布的温泉与众多的河流;日本民族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尤其是佛教的兴盛对日本沐浴风俗的形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生的阶级力量的发展,使日本人沐浴的场所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工业化的成功,使沐浴成为日本人人人都可享受的娱乐、休憩的形式。日本社会每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都给日本人沐浴的动机与形式带来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其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辨证的。一方面,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反过来也影响语言。作为日本文化载体的日语语言同样反映日本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副词“ちよつと”的词义和典型用例的分析,意在揭示“ちよつと”背后隐藏的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的渊源,但在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义理人情却是日本本土的,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它也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的一对特殊的矛盾关系。从日本古代至今,义理人情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它存在于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矛盾的双面性格。通过对它的认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民族的心理世界,更深刻地把握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民族文化心理透析日本的战争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力量崇拜心理和集团主义倾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深深影响着当代日本社会,它从深层阻碍着日本社会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推动着日本社会不时掀起极端民族主义的波澜,从而影响着日本对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12.
熊辉 《考试周刊》2014,(26):34-35
演歌多数是描写世间的男女悲情、喜怒哀乐,并配以哀怨的旋律,被公认为"日本之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深入人心,最终走上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相结合的道路。但与之相对,还是有很多外国朋友,甚至是部分日本年轻人对演歌这种传统文化比较陌生。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阐明演歌与日本的紧密联系,分析得出:演歌不仅表达了日本人追求瞬间美、物哀的思想,还深刻地体现出了日本的海洋性,内外结合的文化吸收方式,以及政治与文艺相脱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在表现形式上中日两国的网络流行语都趋于缩略语;在情感表达时都倾向使用情绪比较强烈的或者夸张的描述,但中国的有更多引申含义,而日本的则没有;在内容来源上都多与经济现象相关而缺少对政治的关注,且与传统媒体密不可分;但中国的多是既有的语句通过网络赋予新意而重新流行开来,日本的来自网络自身的语句相对较多;中国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自我娱乐精神,而日本则更多关注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向中小学校派遣学校临床心理士制度,被日本教育界称为“学校教育的新视点”、“对教育的‘制度疲软’的改善”。站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宏大叙事平台上,回顾日本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日本民族传统心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及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日本企业的独特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日本民族传统心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及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日本企业的独特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晓青 《文教资料》2009,(32):24-26
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事业有成后的日本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彷徨和无奈,展现了人性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本文从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的使用上对渡边淳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灵侠 《考试周刊》2010,(30):236-237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过劳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日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透过"过劳死"这一表面现象,从解读民族心理层面深层次挖掘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危机意识。集团主义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万事万物都要讲究"度",否则,积极的事物也会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岩仓使节团是世界史上异乎寻常的国家使节团,它对日本现代化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的“小国心理”与“忧患意识”、“自卑意识”使其善于主动学习和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并较早形成了国家理性。而当时我国的“大国意识”则使自己固步自封并缺乏国家理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条件 1 单一民族与同质社会为集团主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日本单一民族和同质社会的特征使日本形成集团趋向的传统,并由此产生共同习俗、同种语言和文字以及思维习惯,使日本人对他们所从属的企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认同感、事业心,并促成集团主义的形成。在民族宗教信仰上,日本民族信奉一种古老的神道教,他是一种泛神宗教,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