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国内外关于知识存量测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吸收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从自有知识存量和外溢知识吸收两方面来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模型。选择我国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199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份额比例测度法、普通离散系数法、集中度测度法等方法,分别对我国2000-2008年期间的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公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存在着知识存量的不公平性,知识不公平会造成"知识富二代"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处理好区域知识的公平性问题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彭灿 《科学学研究》2003,21(1):107-111
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知识转移状况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与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区域创新系统内的知识转移会遇到多种障碍。本文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内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及其优势与劣势 ;接着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内知识转移的各种障碍及其成因 ;最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内知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效率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和知识共享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内主体间知识共享效率的内容,然后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出发,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积分评价法行进综合评定.旨在通过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问题来为判定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能力的高低程度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徐丛 《情报探索》2022,(1):56-62
[目的/意义]旨在诊断我国科技领域知识供应链的效率问题,把握投入产出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发挥知识供应链的资源和经济效能,进而在知识供应链高效运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法/过程]以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BCC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科技知识供应链的效率情况及投入产出差异。[结果/结论]我国31个省市科技知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状况良好,且在分布区域上呈现出东部较强和西部较弱的特征,整体无效的省份偏多,不利于科技领域的良性发展。从投入产出类型来看,投入偏高而产出偏低是知识供应链无效的主要原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需要对现有投入产出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1—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标准体系构建代表地区知识扩散和吸收能力的标准化水平评价指数,并将其纳入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分析包括标准化在内的各要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产出形式(如地区生产总值)相比,创新产出更加依赖于知识存量,同时受到区域知识扩散和吸收能力的影响;知识存量和区域标准化水平对创新产出存在溢出效应,规模报酬递减;在创新知识产出过程中,研发资本、研发人员、知识存量、标准化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最后建议我国各地区基于不同的投入要素结构制定不同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知识存量对创新产出的规模报酬、区域对创新产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以及标准化水平对创新产出的规模报酬。  相似文献   

6.
在对经典的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研发经费和知识存量的知识生产函数,并将高技术产业集聚下知识溢出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引入该函数,以1998—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方法,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对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研发经费和知识存量的知识生产函数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高技术产业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省域内的产业集聚因素和省际间的知识溢出显著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聚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明  李宗植 《科研管理》2011,32(1):15-21
    摘要:对经典的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研发经费和知识存量的知识生产函数,并将高技术产业集聚下知识溢出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引入该函数,以1998-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方法,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对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研发经费和知识存量的知识生产函数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高技术产业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省域内的产业集聚因素和省际间的知识溢出显著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8.
科技中介力量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转移能力建设的新视角.从科技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定位入手,按照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过程,深入探究科技中介在不同知识转移路径的作用机理及各路径的运行机制,以期为区域创新系统(RIS)内的企业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定义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采用灰色定权聚类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评估,有效地把握了我国各省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水平和建设成效;并分析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对各个省份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发现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对投入产出效率有一定影响;据此进一步把我国各个省份划分成8个类型,提出了一些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计量的区域间创新行为知识溢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宏  王娜  马倩 《科研管理》2013,34(6):9-16
创新和知识累积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生产函数刻画了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知识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创新性地考虑了本地知识存量与其余地区知识存量因素的影响,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常系数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区域间创新行为知识溢出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对地区的知识生产有显著的正效应,而R&D人员全时当量对知识生产作用不显著;知识存量对地区知识生产具有显著作用,本地知识存量具有正效应,其他地区知识存量具有负效应;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已经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趋势。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对区域间的创新行为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宋砚秋  胡军  齐永欣 《科研管理》2022,43(3):192-200
    针对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多阶段性及各阶段价值转化时滞效应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利用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与价值转化系统时滞效应关系来计算滞后期的方法。将创新价值链转化分为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证明了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时间序列向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子系统的时间序列网络,进而采用余弦相似定理计算网络相似度,并求解最优映射关系以确定滞后效应及滞后期,利用中国1998—2016年省域创新价值转化数据,对创新价值链时滞效应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投入产出向量的时间序列网络结构有关,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能够反映价值转化参数向量的映射关系,其最大相似度反映了滞后效应,且对应的时间反映了滞后期;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的平均滞后期分别为3~4年、2~3年和3~4年,专利驱动、论文驱动的价值转化期分别约为8.66年、9.66年;其中 11个省份为双路径驱动、9个省份论文驱动创新速度较快、2个省份专利驱动速度较快;同时知识开发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滞后期存在互补,知识开发较长的地区产业化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政府研发补贴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政府激励区域创新的两种重要措施,现有研究主要从研发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评估这两种政府研发激励的实施效果,而较少从创新效率细分的角度去解读。为此,本文以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前述两种研发激励措施对分别以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所对应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商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发展驱动方式下,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为正且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于投资驱动地区,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驱动地区的商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创新驱动地区相对实施效果更明显,相对于投资驱动地区,创新驱动地区增强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为政府相关决策者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分析创新资源在创新系统各个机构的配置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找出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瓶颈因素 ,是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政策的前提。本文运用DEA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创新系统创新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间没有关系 ,规模效益递增的区域较少 ,说明在我国增加创新投入虽然为当务之急 ,但是更应当注重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特性及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坚  丁云龙 《科学学研究》2008,26(5):1090-1097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投入产出有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效率形态。本文利用我国26个地区2001-2005年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的边际收益特性,以及各个地区的技术开发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有不同的边际收益特性,技术开发阶段存在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知识扩散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基础,但客观存在于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扩散冲突阻碍了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科学认识和化解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扩散冲突问题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扩散构成要素与过程进行梳理,其次分析知识扩散冲突表现形式及原因,最后提出知识扩散冲突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Bayesian随机前沿模型,研究新疆科技要素投入对研发产出的作用,测算新疆15个地州技术创新效率;从科技要素投入的角度来探索新疆技术创新效率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提升新疆科技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科技资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贡献显著,而科技人员全时当量投入对研发产出的作用不显著;新疆各地州的技术创新效率逐年提高;新疆各地州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显著,南疆3地州技术创新效率非常低。科技要素投入起到一定的挤出效应,但这种挤出效应有限,企业RD经费的投入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两种方法,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关系,采用1995年至2013年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虽然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并不存在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研究结论可以为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对中国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大陆分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能否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发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研究结论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