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3.
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构成十分复杂,在启蒙救国的表层动机之下潜隐着两个重要深层动机:一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已久的精神痛苦,为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二是满足其既要"英雄"又要"稳当"的深层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也谈鲁迅的“弃医从文”江苏江都一中卞幼平每每听老师讲授《藤野先生》时,总是发现他们这样教育学生: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看到国民精神的麻木,决心弃医从文,以唤醒民众,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先生学习的地方。今天许多人在演讲中、在论文里也常引鲁迅的“弃医从文”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之初,是近代中国遭遇国危民难,力图变革的时期,同时又是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中的青年鲁迅,以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的关注之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经历了立志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成功地完成思想文化观念的现代转换。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追溯鲁迅在历史转型中的文化选择,探索这种选择的行成及其历史文化意蕴,并以此观照鲁迅的人生和创作,观照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成熟和走向辉煌的历史,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工作。 鲁迅从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旧科举道路中冲决出来,从私塾到洋务派兴办的“新学”,从腐朽故家到南京,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急遽变革、新旧嬗替。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冲击和瓦解着传统的文化形态。士大夫文化的社会权威倾于崩溃,精英文化的变化极为剧烈,士大夫文化逐步向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转换,精英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所谓精英文化,理论界一般认为,是由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相对而言,则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从封建社会晚期到近现代的文化嬗变时代,精英文化更  相似文献   

8.
鲁迅弃医从文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家族文化背景对鲁迅的精神文化个性和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 ,促使他离家外出求学。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启蒙 ,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开始了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留学日本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不断汲取、改造、整合中外文化和超越自己童年生活的负累 ,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 ,完成了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6,(10):F0003-F0003
一九一四年初,自幼深受学熏陶的郭沫若,毅然弃从理远渡东瀛。  相似文献   

11.
论陶行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革命者,陶行知的思想是极其进步的。他的思想在1927年以前属于民主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受近代进步思潮的影响,陶行知把教育和政治密切结合起来,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及其新思想的洗礼,陶行知的思想更趋进步,在政治思想上实现了由资立阶级自由民主主义向激进民主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多种环境管理手段,但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为了找到解决我国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办法,笔者通过对比鲁迅弃医从文的事实,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且必须将工作重心从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转移到教育手段上的观点。认为只有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思想研究中,有一种传统的提法,即鲁迅思想分为两个时期:1927年以前是进化论观点,1927年以后是阶级论。本文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精确的。鲁迅思想应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19年前)是进化论;中期(1919年到1927)是从进化论向历史唯物论的转变期;后期(1927年以后)是全面成熟的历史唯物论。文章从分析鲁迅中期的一些著作入手,分析了鲁迅对革命理想、革命动力、革命斗争形式等关键问题的认识,从而论证了他中期思想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革命派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最终不能真正代表广东群众的利益,而归于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领导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虽然是当时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但由于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而没能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系统的有机整体,能否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16.
一、叶剑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发展和形成山少年生活的经历是叶剑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萌芽的现实基础。少年叶剑英热爱学习,成绩优良;明确学习目的,摆脱读书博取功名的世俗偏见,身在学堂,心忧天下;剪辨子,“打潮勇”更是叶剑英不畏权势、敢于向恶势力挑战的表现。出海外谋生和人云南讲武学堂是叶剑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发展阶段。1916年冬.叶剑英在马来西亚谋生,深深感受到亡国的痛苦和屈辱,而讨袁的胜利又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1917年夏,叶剑英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回国人云南讲武学堂,决心以武报效祖国。例选择孙中山…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10页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从此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学参考书》第 2 2页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又是这样解释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 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 79年 ,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既然…  相似文献   

18.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9.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独特的修辞格式,在古代诗文的训释、翻译与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自古迄今,由于人们对互文的含义、结构特点、作用及互文与非互文的界说,都存在着不同认识,因此,有关互文的论述,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笔者拟就上述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当代训诂学、修辞学界各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亟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假如从思想演进的角度来观察鲁迅的一生,我们将会发现,在鲁迅思想演进的历程上,既屹立着“高峰”,也存在着“低谷”。其中,从《新青年》团体分裂到大革命失败,就是鲁迅思想演进中的第二个“低谷”,借用行家的话说,就是第二次“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