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2.
3.
芙蕖     
背景链接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4.
芙蕖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著有《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相似文献   

5.
秋露芙蕖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是南泉普愿的弟子。他起初住在鹿苑寺,后来云游四方居无定所,时人称之为“长沙和尚”。《五灯会元》载其事曰: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么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读过之后,只觉得长沙和尚吐属清丽典雅。但他和首座的对话究竟有何禅意,却觉得没头没脑,不得要领。长沙游山回来,首座问他从哪里去到哪里来,其真实意图大约是用询问长沙游山的感受来勘辨长沙的禅悟体验,看看他修行达到了什么境界。长沙当然会意,答以对仗工…  相似文献   

6.
西北风给落叶抹上颇色东南风给嫩芽镀上光泽且听风吟缤纷落英的清新且听雨咏孩子奔跑在童年里的声音生命是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火焰生命是落日的彩仗是远山的雾娜是秋月的明辉惊鸿般短暂夏花般绚烂希冀让翅膀在黑暗中起舞明媚阳光冲破幽冥的黯然穿过迷离的梦魔让彩虹的颇色绘满蓝天生命是一次没有预先排演的巧合走在年华的轨道上你是否听见苗苔怒放的序毓、菡萏怒放的序章@杨骐$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芙蕖》一文,对“芙蕖”一词解释为:“芙蕖,就是荷花,又名莲花,芙蓉.”释“芙蕖”为“荷花”,似乎不妥.理由有三点:一是不符合作者李渔的原意.李渔在文中谈到自己喜爱芙蕖的理由时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茂叔”即周敦颐,他的《爱莲说》,备述自己对莲的喜爱,尤其是对莲藕“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赞美.李渔先生说自己“非故效颦于茂叔”,一个“故”字说明他确与茂叔的喜爱——爱莲有相同之处.爱莲当然也包括了叶、花、子、地下茎(藕).如果把“芙蕖”仅仅理解为花,显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一、自学目的:学习归类分点的说明。体察使说明性文字带上文艺色彩的某些手段。二、自学重点:课文第二节。三、自学提示: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荷花,提倡种植荷花,为此撰写了《芙蕖》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该文的第二段。这段文字,以归类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荷花的一些功用。芙蕖(即荷花)的姿色适于观赏(可目),芙蕖的香味好闻(可鼻),莲藕适于食用(可口),枯荷叶能用  相似文献   

10.
《芙蕖》一课,对“群葩(pā)当令时”注解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此处注解从字面上看似乎无误,可是联系下文来看,便觉不甚妥贴。全句为“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敷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从全句看,是强调“群葩”除当令开花数天内为人们所观赏,此前此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这里的“群葩”即百花,是指除芙蕖以外的各种花卉,它们开花的时令是各不相同的,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原注语意含糊,容易误解为“百花盛开的季节”。再则,从语法上讲,此句主语应为“群葩”,  相似文献   

11.
李渔的《芙蕖》是篇新课文,这个作家的文章,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选作过教材,对于其人其文,以及《芙蕖》一文中的有关知识,目前的参考材料还不多见,本人不揣冒昧,兹将管见所及,笔之于后。一、李渔生平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他在文学史上以研究戏剧理论、从事传奇创作著称。由于明朝后期散文对他的影响,他也写过不少随笔、札记之类的小品,时称李十郎。他写文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说:“比较,是最好的事情。”(《且介亭·关于新文学》)语文教学时,选择一些与课文相近的文章,拿它与课文比较,确实也是一件大好事。它可以扩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掌握所教课文的重点与特点,进而概括共同的写作规律,对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高中第一册新选课文《芙蕖》是则生物小品,它说明了荷花的种种可人之处,写得结构井然,详略分明,情趣横生。象这种篇幅短小,笔墨精练,文字也并不艰深的文章,学生一般容易读懂,因而教读时不宜纠缠在字、词、句的繁琐串讲上,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如何从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上汲取教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采取以比较为主的方法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导读可取这样的方式:用一套题目供学生自读时练习,并就题目答案向他们作必要的讲评。这套题目当有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系列顺序——这一顺序是与学生“初步阅读——再次阅读——扩展阅读”的阅读顺序相适应、统一的;题型则应简明精炼、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5.
李渔对芙蕖的观察有误江阴申港成教刘建设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作家,也是一位博学家。他不仅在戏曲理论上有突出贡献,戏曲作品脍炙人口,而且在写作上原则性特别强。他尤其重视“照映”、“埋伏”,深知“一节偶疏”,会导致“全篇出破绽”。可是在写作实践中却...  相似文献   

16.
一作者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明末,生于兰溪(现在浙江省兰溪县),从青年时起遍游四方,后流寓金陵(现在南京市),晚年迁移杭州,居西湖之畔,自称湖上笠翁。他是清代的戏曲理论家、作家。著有《闲情偶寄》,讲的是戏曲理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李渔的《芙蕖》中有这样一句话:“谱云:‘产于水者日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课本在该句下注日“[谱]:明王象晋《群芳谱》无所引之,指何书待考。”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二句引自《广群  相似文献   

18.
《芙蕖》中“迨至菡萏成花”句,课本注为“菡萏,荷花的别称。”我们认为此注欠妥。 首先,《说文解字》云:“菡萏,芙蓉。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段注引高诱曰:“其华曰芙蓉,其秀曰菡萏;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徐锴《说文系传》也说:“菡,犹含也,未吐之意。”可见,  相似文献   

19.
芙蓉散     
柳暮含是江瑚上使毒的个中好手。这样一个人实在是不该爱恋上另一个人的。可惜事实并不如此。说起来那是个传诵了很久的故事,不过世上的事,多半传得多了也就失真了。  相似文献   

20.
芙蓉玉     
用芙蓉玉作载体出自信之意——意象个性化,借助虚构的爱情细节凸显自信的主旨——别出心裁。此文基本材料还可用来表现“鼓励他人”“为他人喝彩”的主旨;其变格途径是,主次易位——芙蓉变为次要人物,“他”变为主要人物,强化“他”说的“你红脸的模样真可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