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羌族人民反抗汉统治的斗争,从西汉武帝开河西起一直持续到东汉末黄币大起义前夕,历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是一场持久的、此起彼伏的、呈愈演愈烈发展势头的斗争。它对东汉王朝的打击是极其惨重的,东汉统治者于灵帝初平定东西羌“乱”时,自己也差不多淹淹一息,正如史家...  相似文献   

2.
于东汉“羌祸”,古论在“众羌内徙”上做文章,今论则从内地政权对羌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上找根本原因。古论述远因,是间接因;今论讲近因,是直接因。古论夸大远因,今论无视前提,故唯有结合古、今之论,方能圆通无碍。本文作了此番思索后以为,内地政权对羌众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得以“羌众内徙”为前提条件,而不适时宜、地宜的“众羌内徙”反过来又强化了激成东汉“羌祸”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造成“羌祸”“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王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本文主要梳理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战争的历史背景、史实,以及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黑暗腐败,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顺帝以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南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不断侵扰,羌汉人民起义连绵不断。在抗击诸族侵掠,镇压羌汉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安定皇甫规、酒泉张奂、武威段颎为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和地主阶级利益,建立了一定的“功绩”,被统治者誉为“凉州三杰”,成为东汉后期政治舞台上“知名显达”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13页 :“公元 166年 ,大秦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课本没有按《后汉书·西域传》称“大秦王安敦”而改为“大秦安敦王朝”是较为恰当的 ,但还应该再按照现代通行习惯译为“安敦尼王朝”。应译为“安敦尼王朝”$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6.
唐代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唐王朝的苦心经营和各族人民的辛勤建设,出现了西汉以后一个经济开发的新高峰。唐前期,河西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因而,唐王朝消灭薛举、李轨割据政权后,把河西作为防御突厥,吐蕃的重要设防地区,锐意开发河西也就相应成为既定方针。但是唐初河西地区民族间的战争磨擦时断时续,干扰着经济开发。正如史载:“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永昌元年(689),唐师击退吐蕃,重新为开发河西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及至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武功极盛,河西人民获得非常宝贵的安定环境,生产活动空前繁荣起来,以至跃居全国农  相似文献   

7.
东汉的羌"祸"源于它循因前代的作法,两汉治羌的失误在于"隔绝羌胡",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导致"朝廷不能制",羌汉矛盾恶化。  相似文献   

8.
于阗国使刘再■的国籍及出使过程探微钱伯泉五代时期,因为陇右和河西民族纷争,战乱不息,内地的中央王朝与西域的地方政权联系较少.只有于阗国,与中央王朝一直保持着正常的交往,其原因在于它与立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和沙州(令甘肃敦煌市)的曹氏归义军地方政权关...  相似文献   

9.
楚辞里的“羌”,自东汉王逸始注后1800多年来,莫衷一是,没有确解。这是由于对王逸《楚辞章句》“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句读不同所产生的。本文从语言、文学诸方面对其作了综合论析,说明“羌”当释为反语副词,全句当断为:“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  相似文献   

10.
敦煌研究院所藏1920年民国驻军周炳南在玉门关附近所得汉简17枚,虽然多有残断,但纪年清晰。从纪年简和书体特色看,属于东汉后期之物。将过去河西出土汉简记载的历史拉长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敦煌和西域的情势息息相关,17枚汉简记载的内容应与元嘉年间河西和西域的动荡有直接关系,是研究东汉后期朝廷与西域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2.
“陇右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地域文化概念,其历史上的地理学所指相当模糊。历史上陇右文化圈所涵括的地域范围的文化,应将西域文化圈以东、三秦文化圈以西的文化板块圈命名为“陇山文化”更符合历史实际,而陇右文化指以天水为中心的陇西地区的文化。以六盘山为中心,陇东文化圈、西海固文化圈、陇右文化圈及河西文化圈共同构成陇山文化。伏羲部落在西海固兴起,西海固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西海固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追溯——敦煌石窟艺术的地域特殊性。敦煌地处甘肃、新疆、青海的交汇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至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但在那时,整个河西走廊包括敦煌,都居住的是游牧民族,包括乌孙、羌戎的祖先、月氏人。后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一直到大汉王朝,敦煌才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西域大量的见闻,这也促使汉文帝拓边的雄心。  相似文献   

14.
汉末学界巨匠应劭,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长于东汉王朝行将崩溃的桓、灵、献时期。受中国传统史学“经世”思想的影响,应劭为挽东汉王朝大厦于将倾,报累世之恩德,极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贯穿于他宏富的学术著述与一生的言行中。他的这种学术思想不但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且把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也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了。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分析“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三单元,上承本单元“秦朝与西汉大一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二课,下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将东汉的兴衰置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历程中重新审视,同时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表现及东汉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豪强士族与君主关系演变的梳理,引导学生思考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开元后期唐蕃关系探谜邵文实唐与吐蕃间的和与战是唐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吐蕃对西域及河西、陇右的争夺又是其中的主要矛盾。但一般说来,史书关于吐蕃在前期对西域的攻取活动记载较详,史学界对于吐蕃攻取河陇后的历史研究较多,而在开元后期这一个时间段内,无论...  相似文献   

17.
一、“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揭露了朝廷拓边政策的荒谬“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意未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指天宝年间,唐王朝多次发动的对吐蕃的战争。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元年十二月,陇右军破吐蕃大岭等军,河西军破吐蕃渔海等军。二年四月,陇右军击吐蕃,破洪济城。五年正月,王忠嗣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六年七月,高仙芝破依附吐蕃之小勃律,虏其王及吐蕃公主。七年十二月,哥舒翰筑神威军城于青海上,吐蕃至,哥舒翰击破之。从上列战争的性质看,唐玄宗已一改开元初奉行的和蕃政策,而代之以战争政策。与吐…  相似文献   

18.
一、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使”管理新疆。隋在西域地区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唐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别失八里”等处行省等行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  相似文献   

19.
丝路羌中道开辟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有些同志的文章,将丝绸之路过今青海省境的一线即“羌中”道,归结为汉武帝时霍去病或公孙敖出征河西的路线。这样认识,涉及古丝路羌中道的开辟,和汉代一些重大政治军事活动的史实问题,我借此谈点不同意见,祈希指正。所谓羌中道,即从今甘、青交界之湟水西溯,穿行于古羌人聚居地,或北出今祁连山、抵张掖与河西大道交接;或复西进,出柴达木西缘,至新疆若羌、且末直接通连西域南道。  相似文献   

20.
东汉与西域的关系,三次中断,三次恢复,最后以通好西域为其结局,其原因为何?除了班超父子的作用外,还应看到西域各族的“向汉”愿望与助汉行动等,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考察,对进一步探研两汉与西域的民族关系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