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于2013年6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生态价值将日益得到重视。遗产地开发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如何成功地营造一个以自助旅游模式为主的原生态世界文化遗产地,将会对云南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在分析越南沙巴作为自助旅游目的地的成功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元阳红河哈尼梯田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所面临的遗产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问题,从国际自助旅游目的地成长建设的视角出发,借鉴沙巴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从旅游产品丰富和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配套、体验式旅游氛围营造、遗产地保护与开发协调等方面着手,对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的开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自然遗产以其高品位的资源景观吸引着众多旅游者,但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如生态、环境等危害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大了遗产地的管理难度,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开发、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价值及功能、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法律等方面。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遗产旅游与保护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研究,同时还需关注对世界自然遗产特殊地质地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湿地生态资源具有脆弱性,应积极探索一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基于此,在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谱系,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迎合现代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构建统一管理机构、加强社区参与,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主要以游览观光动机、逃离保健型动机、情感交流动机三种传统旅游动机为主。本研究明晰了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状态,为世界遗产地旅游恢复发展提供科学的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5.
张家界大鲵的生计发展和生存地的保护一直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遗产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与遗产地保护形成了矛盾。在对张家界大鲵生存的生态特征进行介绍后,利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大鲵栖息地自然遗产旅游所蕴含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基础上,寻找解决自然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矛盾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王朗为代表的部分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实践中,借鉴国外生态旅游的理念和经验,探索出一种独具个性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与国内众多的自然景区的大众化的生态旅游相比,这种模式具有开发规模小、产品个性化、营销策略小众化、重视环境教育与监测评估等显著特点,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生存和保护现状,为世人所关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其保护工作显得由为重要,具有显著的代表意义和示范意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难度大,其与边缘带地区协调发展是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与栖息地边缘带经济和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发展生态旅游等角度探讨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并提出了探索边缘带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等建议,旨在促进大熊猫栖息地和当地人民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本依据马边彝族自治县独特的彝族化区位优势和大熊猫、珙桐等珍惜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形象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设计了其整体旅游形象:最北彝家生态明珠。进一步阐述相关含义,如世界最南最优生态大熊猫保护区、世界珙桐故乡。构想了形象标识标志图。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特殊性,根据其主要地貌单元、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和主要成景作用,采用带、区、群、点的系列化观点,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质景观划分为4大旅游地质资源景观带、15个景观区、38个景观群及300余个景观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特尔菲法和模糊赋值法等对其景观区层次进行了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为科学利用与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涵义,并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选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关系、保护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按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去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峨眉山,拥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文分析了峨眉山的旅游价值,并对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认为应当在保持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使其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城。丽江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形成了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丽江模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典范。湖南通道与丽江有相似之处,通道侗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考察通道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侗族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二者和谐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影响测评是衡量武当山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基于居民和游客感知的视角,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武当山世界遗产地旅游影响进行测评发现:武当山世界遗产地旅游影响整体情况较差。其中,旅游经济影响方面情况较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环境影响方面情况较差。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旅游正面影响,弱化旅游负面影响。此外,开展旅游影响测评以检视相关措施的实施效果应常态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创造西安旅游的重点旅游品牌,又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结合陕西省、西安市旅游发展现状和长安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长安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据,提出长安区秦岭北麓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应通过空间管制、环境保护等手段,达到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旅游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质朴的民族风情和异国情趣,成为发展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最佳地区。本文从当今生态旅游定义中生态旅游应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入手,探讨了呼伦贝尔生态旅游如何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讨论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无论对于人类重视自身的文化生境,还是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武陵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其资源优势,提出在自然遗产地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并举。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如何开发利用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关系到我国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文章对影响生态旅游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些因素是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与知名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态度、客源市场、交通条件、政府决策者行为、开发者决策行为、区域旅游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8.
武陵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讨论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无论对于人类重视自身的文化生境,还是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武陵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其资源优势,提出在自然遗产地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从维尔纽斯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四川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成功的好消息,让人欢欣鼓舞。然而来自大会的另一个消息却让人们的心再次收紧:3年前才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被列入了重点监测保护项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往三江并流遗产地的专家考察组注意到,当地为保护遗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水电开发很难确定可能造成的威胁或间接影响,包括淹没土地区域居民的搬迁、道路的重建和改道、鱼类及其他物种迁移后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水文系统改变带来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当地地震活动的影响等等,还是难以估计。…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开发时常伴生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选取陇南最具代表性的5个生态旅游开发景区,建立生态旅游开发评估指标体系,按风险等级分级建立隶属函数,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各评估因子权重,然后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建立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防控机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