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观照历史上李杨故事原型的多重视角和创作主体心理认识上的矛盾,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进一步考察,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2.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几种观点。笔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随着白居易创作时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主题转换的脉络是讽刺、同情、感伤、对理想爱情的歌颂。这种转变的原因则是作在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4.
文章《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争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一是因男女主人翁的特殊身份所致,二是作者创作动机与作品客观效果不相吻合所致。从作品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分析,全诗的政治色彩淡泊,而在作者的创作竭力和情感倾向的矛盾及作品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明《长恨歌》主题当以情主。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作为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历来是批评家和文学爱好者们谈论的焦点,仅其主题一点便有讽喻、爱情等数种说法。本文支持爱情说,并力图探讨《长恨歌》的创作中可能存在的个人体验及诱因。  相似文献   

6.
从《长恨歌》到《遍地枭雄》中的性别叙述视角的迥异显示了十年来王安忆创作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对象主体的更换与叙事态度的转变,标志了她近年来女性意识和女性问题写作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的创作意图从《长恨歌》的创作经过来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很明显的,正如陈鸿《长恨歌传》所说:“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就是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是有感于明皇贵妃之事,并寄托自己讽谕最高统治者,垂谏诫于将来之意。这是符合白居易的世界观和一贯的文学主张的。白氏也认为《长恨歌》寄托了自己的讽谕谏诫  相似文献   

8.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本文从社会心理(包括作者的创作心理)、文本解读及结构形式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并升华到广泛意义),其中还有作者的爱情观的寄托。  相似文献   

9.
毛戈  朱彦群 《天中学刊》1998,13(6):54-56,72
仅局限于用“爱情”或“讽计谕”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片面的。把《长恨歌》同《长恨歌传》《琵琶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创作和修改此诗的过程,了解其寄寓《长恨歌》“讽刺”抑或“同情”之上的美人迟暮式的感伤和忧郁美丽的倾诉。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各代文人对《长恨歌》主题的研究都经久不衰。本文在历代文人以及白居易自述的基础上,重新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长恨歌》主要表达的就是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贵妃蛊惑君主的讽刺和鞭挞。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或以为《长恨歌》意在讽刺,或以为意在歌颂李杨的爱情,或以为《长恨歌》乃爱情和讽喻兼备。而实际上,《长恨歌》并非意在写爱情,而是在写这种所谓的爱情背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的感情和命运悲剧;《长恨歌》并非刻意地在讽刺,而是在向世人揭示这种人间悲剧的残酷。  相似文献   

12.
陈鸿不认可李杨恋情,尤不认同《长恨歌》的赞美,写《长恨歌传》以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引导读者摆脱情的羁绊,用政治眼光解读诗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有文本、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价。  相似文献   

13.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刺说、爱情说、二重主题说。本文从诗作者的创作动机、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市民意识对李、杨故事演变的影响、作品内容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探讨了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主要观点:讽谕说、爱情说与双重主题说,并以求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复杂性的探索,找出一种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观念去把握作品主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居易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个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和诗歌理论主张在古代众多的诗人和作家中占有十重要的地位。《长恨歌》是自居易感伤诗中著名长诗之一。《长恨歌》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高艺术境界;特别是诗中许多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幻想和描写手法,更造成了一种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历代评论家各执一端,对《长恨歌》的主题持有种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17.
下定雅弘是日本最重要的唐诗研究者之一。下定雅弘的《长恨歌》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对《长恨歌》与《李夫人》的比较,对《长恨歌》《长恨歌传》及《长恨歌序》关系的讨论等方面。下定雅弘的《长恨歌》研究,独具特点,注重文本和材料,善于比较,视野开阔,对中国国内的《长恨歌》研究极富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遥承千年前的白居易,从创新的角度创作了与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同名的小说《长恨歌》,但两篇作品却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浪漫与反浪漫的手法之别,一是为情殇与为利终的憾恨之别。  相似文献   

20.
本结合白居易《长恨歌》的时代背景和作创作的主观意图,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