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尝试探讨了叙述视角的概念与其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叙述视角的讨论是20世纪小说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明显带有视角探索的倾向.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从客观式的叙述视角、视角越界两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并上升至哲学现象学的角度,挖掘其小说内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薇拉·凯瑟在创作上经常进行大胆尝试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叙述魅力。《教授的住宅》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得到加强。凯瑟在这篇小说中利用视角作为发展人物的手段,运用分层的功能。成功地将看上去不合理的三部分并成了一个满意的整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凯瑟对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平凡的世界》采用了叙事学理论中的“作者叙事情境”进行叙述。这种叙事情境决定了文本必然会出现“公开的叙述者”“评论”的叙述声音,其中的“判断性评论”这一叙述声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老人》一文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代表作之一。该文以波特童年时的生活经历为背景,提示了一个小女孩从对家族长辈构筑的过去的美好生活的幻象中觉醒,决心以现实的态度面对自己未来的过程。波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文体大师,其作品在情节建构、叙述视角、象征运用等方面均有独道之处,本文将从如上几方面对《老人》一文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马丽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09-110,114
目前,在对《巴黎圣母院》研究的过程中,国内仍然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美和丑以及比较陈旧的社会历史中,国外也主要是对小说中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人物的思想特征和复杂性进行分析研究,对艺术成就方面的研究不多。拟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多重叙述视角和其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娅珍 《文教资料》2007,(18):81-82
该文讨论的是叙述视角在《魔桶》和《我真傻》两个短篇小说中的应用。《我真傻》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和说教意味,同时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而《魔桶》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内隐。通过对标题文本细致深入的阅读,该文着重比较和分析以上两种手法的优势和缺陷,以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其它文本。  相似文献   

8.
小说叙述语言的节奏性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叙述语言的节奏性造成小说的形式美。第二 ,叙述语言的节奏性使小说的叙事具有一定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洪丽 《文教资料》2009,(21):11-12
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极具特色,本文试从傻子视角和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两方面对其进行论述.小说运用多重视角,既体现了作者的创新之处,又更好地表达了小说有关尘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李广宁 《华章》2007,(9):174-174
口头的诉说与书面的叙述,在人类交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话说得妙不妙,叙述美不美,将直接影响着交流效果.说的比唱的好听.是对叙述的一个美学概括.它追求的是传神、如画、波澜幽默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民风民俗,且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加上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各种美的意味。其中,美丽乡村建设凸显的审美特点,暗合了一些美学上关于美的范畴,也即从形式美、和谐美、实践美、生态美四个方面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之美。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家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把握是通过感知方式来进行的。而个体感知却是一种处于非逻辑的直觉印象,为了真实地表达这种直觉印象,先锋小说叙事方式采用了非逻辑的形式。叙事方式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叙事的无序性、偶然性和荒诞性三方面。这种非逻辑性和作家对世界的认识有关,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概括,失去了对现实关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两种不同的模式:从表层结构视之.它是“纪传体结构”;从深层结构视之,则是“阴阳共生的太极图式”。  相似文献   

16.
审美“心理距离”是构成和维持审美关系的前提和条件。小说主要是通过叙事物化作者的审美心理距离,同时也制约着读者的审美“心理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主体的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7.
祠堂作为客家人的情感载体是客家文化求善精神的本质体现,是客家民性与民俗意识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伦理观念、祖宗崇拜、血缘文化、聚族文化、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重要的文化形式与教育功能。祠堂文化的建构形式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体现在物质性上,隐性文化则体现在围绕祠堂所进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及其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性上。祠堂文化所建构的审美语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凝聚的乡情亲情以及连结的多元文化门类艺术,对当代区域文化和美术的重构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叙事修辞中的审美辩护,与法律文件或新闻报道中关于罪的叙述不同。小说更偏爱追究主人公隐蔽的情感动因和间接的外因,通过复杂化的叙事揭示导致主人公罪的多种原因,从而为主人公争取更多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庄园>是艾·辛格表现"回归"主题的长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的角度看,<庄园>是一个以空间象征为框架的符号系统.主人公卡尔门穿行于其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都是蕴涵象征意义的符号单位,它们分别象征了犹太传统、非传统、反传统和非反传统.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内涵构成了矩阵式的对立与矛盾,即卡尔门在逐渐失却却又力图保持民族个性的过程中与非传统、反传统的矛盾冲突,直至达到内心的平衡回归传统,从而建构了完整的矩阵模式.符号矩阵模式的运用既是<庄园>一书的主要叙事特色,也折射出辛格对犹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持守民族个性问题的深刻体察和思索,昭示了他对存续犹太民族传统所秉持的坚定态度."回归传统"是辛格向裹挟在世俗文化中的现代犹太人发出的深情召唤.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了语篇结构对中囝学生英语过渡语中现在完成时标记的影响。语料来自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中的中学阶段这个子语料库。结果发现,在语篇结构中,前景部分的现在完成时标记比例高于背景部分,符合语篇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