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选择与分级培育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中国城市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经历了从城市到都市区、再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最后到大都市带的4次扩展过程。中国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阵地,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也是我国当前与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但我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存在着"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具体表现为:城市群的战略地位被过分夸大高估,出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唯群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一扩再扩,违背了国家建设城市群的基本初衷;城市群选择过多地依靠主观意志拼凑成群,脱离了发育的最基本标准;城市群的选择培育过多迁就了地方利益,影响到了国家战略安全大局;城市群成为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的敏感区和"问题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按照科学标准和客观规律,科学选择并循序渐进地培育城市群,科学认识和理解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客观标准与自然规律;正确区分城市群与城镇群的本质区别,避免在政府文件和学术研究中将二者混为一谈;科学培育和分级建设大、中、小梯度发展的城市群,分层次建设好5个国家级的大城市群、9个区域性的中等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的小城市群;编制好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市群总体规划;创新城市群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储备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群发育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市场主导型城市群,引导城市群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对两大城市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推广先行示范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三个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2-2019年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核密度法等探究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研究得出:①长三角与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分别呈现出“类N”型和“类U”型波动增长趋势,不充分性特征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多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沙漏型”的空间层级特点,而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单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倒金字塔型”的空间层级特点;③两大城市群核密度曲线延展性均由“右拖尾”转变为“收敛”趋势,表明两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中心极化现象得到逐年改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3.
江泉 《科技风》2012,(12):218-219
为加强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推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和谐宜居的生态型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关中城市群发展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环境管理、构建生态城市等策略,从而实现城市群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陕西省环保规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厘清其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 表明:(1)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状态,且呈相似空间特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其中深圳处于领跑地位,而惠州、江门、肇庆及河北多数城市相对落后.(2)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整体表现仍为失调型;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所有城市均摆脱低水平耦合关系,而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仅有北京、天津和秦皇岛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强更强"的发展态势使城市间两系统协调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大.(3)各指标因素对三大城市群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三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差异化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与互动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促进城市群内绿色协同发展、深入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等.  相似文献   

5.
特色小镇是人文、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的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反映了更新型的城乡关系。文章以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从发现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呼包鄂榆城市群特色小镇应立足区位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增加融资方式,实现多渠道融资;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协调机构,实现联动发展等政策建议。旨在为国家级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和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区域间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本文运用城市综合发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分析中国19个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东部城市群城镇化差异指数持续下降,中部城市群稳定增长,而西部城市群在波动中上升.城镇化发展热点先升高,后降低,且由聚集状态转变为分离.城镇化综合发展整体上呈...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三大城市群整体表现为失调型,协调关系仍需进一步改善;三大城市群各参数对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制约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海科技》2014,(3):17-22
为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西宁市紧抓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机遇,长远考虑,认真谋划,全面将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各项要求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新区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层次规划中。  相似文献   

9.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和中国最为成熟的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创新联系为切入点,以城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网络总体特征、节点网络地位以及子群关系3个层面审视比较两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组织以及节点网络关系,并对成渝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曾鹏  罗艳 《中国科技论坛》2013,(2):103-107,114
职能结构是否合理对城市群整体效益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城市体系三大结构之一的职能结构特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比较的角度,探寻中国十大城市群职能结构特征的异同点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各城市之间的优势职能结构差异性不显著,趋同性普遍较强;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职能结构类型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各个城市群的突出职能类型和强势职能类型差异较明显;中国十大城市群的行业重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第二产业的职能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大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通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来判定城市群的强弱,建立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的15个样本城市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对城市群进行归类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导致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及群内城市间发展均衡差异的原因,提出要实现城市群的持续发展,应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缩小城市群内部差距,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引力模型的成渝城市群吸引力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奕廷  蒲波 《软科学》2017,(2):98-102
基于空间经济学"城市引力"模型,构建了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测算了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质量,利用时间和货币距离计算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距离,并综合计算了城市间的经济引力.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与成都、重庆两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成渝城市群内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质量建设,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路网结构,形成成渝城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要素驱动、技术驱动和体系驱动下,协同创新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素驱动是技术驱动的基础,技术驱动源于要素驱动中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技术驱动又成为支撑体系驱动的基础。利用哈肯模型,分2000-2010年和2011-2018年两个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19年间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协同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由要素驱动转换为技术驱动,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效率成为驱动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深圳和广州在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过程中起重要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价值链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内城市近10年城市区域地位演进规律,从区域内产业的组织层面、空间层面、产品和服务层面等角度来研究城市群内价值链空间配置,以及在这种空间配置与价值链地理聚集性共同作用下城市群内城市地位的演化特征及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圈以其强大的聚集力加速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聚集经济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如何消除负的外部性并增强正外部性是城市圈健康迅速发展的关键。武汉城市圈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其正负外部性产生原因,并得出如何将武汉城市圈聚集经济负外部性内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低碳社会的模式与建设路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明生  袁莉 《软科学》2010,24(4):39-42,47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社会的构建,"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低碳社会的具体模式,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行动。以城市群为载体,探讨构建低碳社会的含义及途径更能体现低碳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徐圆  施永莉 《科研管理》2021,42(3):131-138
本文以11个城市群规划的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创新视角考察城市群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推动作用。(2)原先集群程度和一体化程度越高、内部技术水平越接近的城市群收益越大;相比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规模越小的城市在城市群规划实施后创新活动的增长更明显。(3)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城市群规划能够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打破物理边界,寻求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内部一体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颜玮  姬超  周光伟 《未来与发展》2013,(3):75-78,86
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形态滞后于发达地区。由于要素禀赋和发展环境差异,西部城市群的发展轨迹必然有别于其他城市群。比较制度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存在关联性。由于政府不合理的制度干预,西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参与人的博弈大多是一次性的。这种短期行为制约了要素互补性的形成,因而西部城市群不能形成城市群体系,导致分工体系不发达,从而不能向更高的形态演进。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东部超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高速发展伴随的高强度人类活动给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多维生态环境数据,分析了3个超大城市群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4个维度20年来的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评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环境政策和举措的成效。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3个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用地稳中有增,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实施对城市群生态保护和大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作用显著。研究讨论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保护发展对策,为超大城市群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