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见的追及问题分为两类,一类轨迹为直线,另一类轨迹为圆周.由于追及问题涉及两个物体间的运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性强,难度大.笔者认为,若能准确理解描述"两类"(轨迹为直线的追及问题和轨迹为圆周的追及问题)轨迹的物理量,两类追及问题就可统一到一种物理思想上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一、描述"两类"轨迹的物理量描述直线运动用到的物理量是位移x、初速度v0、末速度v、时间t和加速度a;而描述圆周运动用到的物理量为角位移Δθ、角速度ω、初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现将"两类"运动的规律列举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
<正>追及、相遇问题是高考物理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它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是高中物理中的难点之一。对于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理解透彻基本的物理概念,还要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一、追及类问题题型求解例1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进度v=8m/s匀速行  相似文献   

3.
高一学生感觉物理题目难,容易导致解题无助现象的发生.物理习题真的很难吗?笔者认为学生刚步入高中存在着不适应是正常的,除了一味的责怪生源比原来差了、课时比以往少了,应更多地反思习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高一一上来涉及到运动学,其中很多学生感觉到追及相遇类问题很复杂,主要原因在于做题时没有从运动图像出发,单纯地套用公式,一旦  相似文献   

4.
一、“追及”、“碰撞”问题导引 “追碰”问题,包括单纯的“追及”类、“碰撞”类和“追及碰撞”类,处理此类问题,要求考生首先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问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问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同时考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追碰”问题,足考生应考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常新的命题热点.  相似文献   

5.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及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能力考查不可或缺的命题素材,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分析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要求我们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讨论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运动学中的规律和公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6.
追及问题是初一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这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把握不住,因而无法布列方程.其实,无论是哪种追及间题,在追及的时间内,都存在如下关系: 追者行程一被追者行程一追及距离,而距离~速度只时间'所以上述关系式又可写成: 速度差x追儿_时间=追及距离①其中,速度差是指退及过程中,快者与慢者  相似文献   

7.
追及类问题无论在数学还是在物理中出现对初中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类颇有难度的问题.对此类题目进行研究就会发现,若选择前面被追及的对象为参照物的话,追及者相对与被追及者的速度为两者的速度之差,追及路程为追及者出发时与被追及者之间的距离,故所用时间为:  相似文献   

8.
追及、相遇是运动学的一个重要模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最常见的直线运动类追及、相遇问题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对“另类”相遇问题(曲线运动的追及、相遇)往往不知道如何  相似文献   

9.
<正>在追及问题中,由于涉及多个物体的多个运动过程,往往使得同学们因物理情景分析不清或找不到对应的几何关系而感到无从下手。如果能够选用合适的参考系,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将可以使得此类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易行。求解两物体的追及类问题可以选用的参考系有两种:(1)选地面为参考系,运动学各公式中的物理量都是相对于地面而言的;(2)选其中一个运动物体为新的参考系,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不动,将问题转化成  相似文献   

10.
追及问题不仅是对运动学公式的考查,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且在力与运动学相结合的综合题中也会出现。梳理了追击相遇问题常见的9种情形,对解决追及问题做了解题策略分析,以期为教学复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温玉泉 《中学文科》2009,(11):92-92,118
运动学问题是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常与动力学、功能原理、电磁学问题综合在一起考查.运动学的规律公式多,题型也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1.有连续相等时间的打点计时器纸带运动类问题;2.有两个物体的广义追及或相遇类问题;3.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多变的运动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以期引导学生掌握对同类问题的解答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一快一慢,快者在后,慢者在前,快者追慢者,经过一段时间后追上慢者,这就是追及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快者要追及的路程和两者的速度差,然后根据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进行解答。若将此方法巧用在钟面上,可解决时针与分针成一定角度的时刻,或一定时刻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问题。我们知道钟面上共有12大格和60小格,时针走1大格,分针就走12大格。由此可知,分针走的速度是时针速度的12倍。换句话讲,分针走1大格,时针走了1大格的112。因此,将“格/分”作单位,两针的速度差为每分(1-112)格,它是一…  相似文献   

13.
在求解直线运动的追及相遇问题时,很多同学思路比较明确,但在求解曲线运动的追及相遇问题时,由于不知道确定和还原物理模型,因而找不出相应的物理规律,不能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感觉无从下手,有时则乱套公式以至解题错误.  相似文献   

14.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与"相遇"是研究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或两物体速度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追上与追不上的临界条件 追和被追的两者速度相等时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二、追及、相遇的特征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或者是距离为零的情况.这类问题称为追及、相遇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追及问题一般分为同时不同地的追及,同地不同时的追及和环形追及等.由于追及问题变化较多,同学们掌握时有一定难度,在此,特提出一个概括性解法,供大家参考. 先看一个问题: 甲、乙两人住处之间相距:千米.某天他俩  相似文献   

17.
"化归"不仅是小学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而"追及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类常见的应用问题.本文将利用化归思想巧妙构造"追及问题"模型,将一些数学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求解,优化解题模式,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优美.  相似文献   

18.
追及、相遇是运动学的一个重要模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最常见的直线运动类追及、相遇问题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对“另类”相遇问题(曲线运动的追及、相遇)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确定关系,无法从已知条件去把握相遇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做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追及”与“避碰”的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行路问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最典型的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基本公式是:路程=速度×时间。但在实际解题当中,光凭这个公式还不能顺利解决问题,还需要一定的分析、辅助手段,图解是其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 现将行路问题分成五类加以举例说明:一、一般行路;二、相遇;三、追及;四、综合运用;五、特例。 例1.有一长100米的队伍,通过一座长300米的公路桥,队伍每秒钟行2米,那么队伍从排头上桥到排尾下桥,共有多少秒? 分析:本题所提每秒的条件是队伍所走的路程长度,据题意,由下图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队伍所走的路程长度是一个队伍长加上一个桥长(100米加上300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