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燕 《中学教学参考》2010,(27):116-116
所谓心理交流,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相似文献   

2.
心理沟通,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相似文献   

3.
李波 《科学教育》2007,13(6):89-90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  相似文献   

4.
贾苗 《教育艺术》2008,(3):31-32
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心理沟通,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达到和谐相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凡作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做知心朋友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要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相似文献   

6.
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很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应”。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爱戴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教育…  相似文献   

7.
所谓心理沟通, 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能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所谓心理沟通.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能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燕 《成才之路》2010,(18):5-5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教育的情感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应做些什么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心理沟通是指老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互相容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老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如何做到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了解学生是沟通的基础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了解,沟通就无从谈起。我国传统的中医为了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对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于朝 《教师》2010,(22):95-95
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教师要面对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感知、理解、情趣、行为等方面,如能互为对方接受,就会引起肯定的反应,即为心理相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相容可以形成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彼此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主要形态,是影响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形成和建立起什么性质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起着主导作用,而师生交往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而且也应致力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这是作好教学工作及其它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 心理位置互换即心理换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实际出发,去理解对方、体察对方,去分析对方的行为动因。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心理位置互换的实质在于求得对他人的了解、理解和谅解,以实现人际之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14.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15.
于朝 《教师》2010,(19)
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教师要面对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感知、理解、情趣、行为等方面,如能互为对方接受,就会引起肯定的反应,即为心理相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相容可以形成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彼此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一、心理位置互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心理位置互换即心理换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实际出发,去理解对方、体察对方,去分析对方的行为动因。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心理位置互换的实质在于求得对他人的了解、理解和谅解,以实现人际之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准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这是师生达成心理换位的前提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内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这一时期典型的心理特点。首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成熟感和…  相似文献   

17.
李爱平 《考试周刊》2012,(15):28-29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接受美学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更进一步地创造美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8.
张颖 《江苏教育》2022,(87):64-66
作为一种沟通过程、一种情怀、一种能力,共情普遍存在于家庭、学校环境中,对家校共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相理解和接纳是共情的前提,形成情感共鸣是共情的基础,真诚与信任是共情的桥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理解对方的立场,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共同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创业教育与接受的心理内涵分析,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接受是指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创业教育信息的反映感知、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并内化为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接受的内在工作机制,即:"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价值—事实"的双维合成"、关系—过程"的双态共生。  相似文献   

20.
卧佛在西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