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2.
障碍一:双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考生在文言翻译时要留意与现代汉语“形似”的“双音节词”,不要轻易地把它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例1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路斥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15题)句中“寻死”并非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与“死”两个词,意为“不久死(在富阳)”。另,该卷第11题B项“生产”不是“生活与财产”,其词义是“谋生之业”。例2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困哉?亦志乎久而已矣。(2005年高考湖南…  相似文献   

3.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联绵词的范围至今说法不一。中师教材《文选》和《语基》的观点也不统一,前者包括迭音词,后者则不包括。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主要有四种意见。1、指双音节单纯词。2、指狭义联绵词和送音词。3、指狭义联绵词。4、指双音节单纯词里的双声迭韵词。双音节单纯词与联绵词的范围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双音节单纯词的类型: 一、狭义联绵词。如:葫芦、邂逅; 二、叠音词。如:凄凄、凉凉; 三、象声词。如:扑通、喀嚓; 四、音译外来词。如:雷达、卢布。 通过分析各类的双音节单纯词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比较准确(需要商榷的只有一点,即讲联绵词的种类时应提及既双声又叠韵的联绵词)。理由如下: 第一种意见范围太大,显得庞杂笼统。因为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外来词都各具特点,是可以区别开的。如果说联绵词就是双音节单纯词,那么“联绵词”这个概念似乎就没有存在这个必要了。因为“双音节单纯词”远比“联绵词” 明确,而且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为这些现象在散文里那些与声律关系甚少的语境中亦时有出现,例如: “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倦领以王天下者。”高诱注:“鍪,头著兜鍪帽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海上之人有  相似文献   

6.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7.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8.
在《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里,“行行”是文言重叠词,不是文言叠音词;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的“子路,行行如也”里,“行行”是文言叠音词,不是文言重叠词。文言叠音词,又叫重言词,是指用重叠音节的办法构成的词;文言重叠词,是指单音节词重叠运用的语法现象。二者虽都有字面上的重叠,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如: 甲、洋洋《岳阳楼记》辘辘(《阿房宫赋》)潺潺《醉翁亭记》) 琅琅(《祭妹文》) 乙、熙熙(《捕蛇者说》)坎坎(《诗经·伐檀》)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区区(《过秦论》) 丙、物物(《孔雀东南飞》) 种种(同上)时  相似文献   

9.
联绵词例说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学生很容易把联绵词误解为两个单音的单纯词或双音的合成词,也很容易把双音的合成词误解为联绵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联绵词的特点。汉语的词按其构成来说,可以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在双音节的单纯词里,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讲的“连语”就是我们现在语法里讲的联绵词(字)。一般认为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字无本义,以声  相似文献   

10.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11.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2.
四、词和词义(一课时)1.内容提要:词、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词义(单义词、多义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2.教学方法提示;①词的构成中的难点,是双音节单纯词和双音节合成词的区别。教学时,应重点突破。教学中的关键是:指明双音节单纯词的每一个字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如“伶俐”;有的双音节单纯词,如“参差(cěncī)”;虽拆开来每个字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但不是“参差”这个词的原有意义了。而双音节合成词的每个字至少包含一种意义。或是具体的词汇意义,如“宽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虽不能拆成“宽”和“阔”,但“宽”和  相似文献   

13.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14.
文题琐谈     
初中文题,粗看无甚可言,细审颇有学问。一、从语法角度看,初中文题:①有的是词,如《兔》(单音节单纯词)、《蜘蛛》(双音节单纯词)、《故乡》(偏正式合成词);②有的是短语,如《驿路梨花》、《蚊子和狮子》(分别为偏正关系和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想和做》、《卖蟹》(分别为并列关系和支配关系的动词短语),《看云识天气》(连动短语),《制台见洋人》、《愚公移山》(主谓短语),《关于  相似文献   

15.
六十一 敧 河东方言称吃饭用筷子取食物为jì。按,此jī字当为‘敧”。《说文》:“箸,饭敧也。”《广韵》:“敧,居宜切,音羁,支韵。以箸取物也。”《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敧。”箸,《礼记·曲礼》谓之“梜”:“羹之有菜者用梜。”《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也。”故敧菜亦称“梜菜”,今通作“夹菜”。  相似文献   

16.
<正> 段玉裁凭借其音韵方面的造诣和训诂方面的修养,在注释《说文》时指明假借一千余处。段氏将假借字看作是一个标音符号,通过借学的音提供的线索,求得借字所表示的词的本字。例如:《说文》:“异,举也。《虞书》曰:岳曰异·哉。”《段注》:“《尧典》文。《释文》曰:‘郑音异’。于其音求其义,谓四岳闻尧言惊愕而曰异哉也。谓异为翼之假借也。”(《说文解字注》P10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以下引此书只著明页数)  相似文献   

17.
《论语·述而》(以下《论语》引文仅具篇名)云:“子不系语怪、力、乱、神。”此说影响甚巨。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不谈齐桓、晋文,意即反对暴力。清代袁枚曾将自己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题为《子不语》。连鲁迅也说:“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然而证诸史料,未谓信然。今人于此每存非议,惜未专题详考,本文试予缕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的诗教,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发展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审美要求据说是孔子提出的,但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却是《礼记》。《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就要求诗人以委婉含蓄之词寄寓己意。在历史上,对这一审美要求的解释歧见颇多,有不少人甚至在解释时赋予它以自己的思想内容;然而袁枚在《小仓山房尺牍》卷10《再答李少鹤书》中公然提出“温柔敦厚”并不可信,他说:“《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二《雅》中之‘上帝板板,下民卒殚’,‘投畀豺虎,投畀有北’,未尝不裂眦攘臂而呼,何敦厚之有?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或者夫子有为言之也,夫言岂一端而已,亦各有所当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指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双音节为主的发展变化.为从构词的角度了解敦煌变文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本文从中选取《茶酒论》一文对其双音词进行系统归类,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部分,又将单纯词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合成词分为复合式和附加式几类分别辨析.其中,复合式合成词占有较大比重,与复音词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从语音构词的角度分析泰语词汇的构造方式,把单纯词语音构词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进行分类分析。讨论双音节单纯词中的联绵词(双声、叠韵)、叠音词、拟音词等类型的语音特点,并找出其异同性,对泰语单纯词的构成进行了详细分类,揭示了泰语单纯词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泰语单纯词研究还可以丰富泰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