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题片意境的探索刘树启意境,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众说纷经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那么,究竟何为意境?较为科学、准确的概念内尽境不是特定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它是特定形象与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的总和”。通俗地说,意境就是特定的...  相似文献   

2.
<正> 意境,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那么究竟何为意境?较为科学、准确的概念是:“意境不是特定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它是特定形象与所触发的全部艺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意境美,必须达到创造出主、客观交融互渗的鲜明艺术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又必须是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氛与作家审美理想和生命激情的有机统一;在创造散文意境美的过程中,作家必须使自己的认识、感情、境界步步升华,开辟出一个在艺术想象中独创的艺术境界。充沛的革命激情,是当代作家创造散文意境美的灵魂;有意脱离现实生活和一味强调散文的求真意识,是当前在散文意境美创造上应该批判的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4.
诗歌意境指诗歌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总的来说,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诗歌意境作为艺术意境的形态之一,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将它与其他的艺术意境形态区分了开来,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韵味无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意境论以及为追求意境而努力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艺术地揭示人生真谛、对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对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主体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这正可见出迥异于以典型说为核心的西方古典艺术的中国风格和气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懂得了意境,也就懂得了中国艺术的一大半.如果把中国古典艺术和艺术理论比作一座宏伟壮丽、结构繁复的迷宫,那么意境不啻是弥漫其间、游荡飘移的精魂。刘九洲同志沉浸于中国艺术创造和艺术理论的王国中,对意境溯源推流,钩沉探赜,构筑了艺术意境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谈艺术欣赏     
《江苏教育》2012,(Z1):115
一、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以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二、艺术欣赏各因素之考察。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一方面要再现客观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读者和观众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世界观、一定思想立场、一定文化环境、一定社会阅历的人。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鲁迅的小说将“意”与“境”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意境美。鲁迅小说意境的创造艺术表现在:运用形象思维,刻画艺术形象;融进个人感受,创造美的意境;借助思想认识开掘生活的哲理,从而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主义剪纸是由蔚县当代剪纸艺术家创造的一种新的剪纸形式。作者从现代写实主义观念出发,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结合中西方不同的造型理念,融素描、版画、摄影等艺术形式于一体,采用焦点透视的构图形式、立体化的造型方法、客观化的设色观念、多样化的题材内容,运用写实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和创造画面意境。  相似文献   

10.
汪小玲 《天中学刊》2001,16(6):98-99
以美为特征的艺术,都力求表现艺术形象的色彩。图画是最能表现色彩的艺术,但它的形象是静止的、凝固的、缺乏动感的。音乐在表现形象的动感方面要优越得多。不过它要借助于审美通感和艺术联想,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幻化出来。而文学是语言艺术,由于语言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有着比音乐明晰、丰富得多的表现力,因而借助于审美想象,同样可以有形象的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会更清晰、更具体。本文着重谈一谈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色彩美问题。 一 不同的文学作品,色彩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抒情性的作品中,色彩主要是为创造意境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教诗,与教其它文体一样,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要按照诗歌的特点去教。必须分析诗的意境、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学习诗的艺术手法、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诗的声凋、节奏,音韵等形式美。这里,我仅就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略抒己见。一、只有通过想象、联想、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诗歌,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诗歌艺术形象的主要形式则是意境。诗人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的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是其主要的思维方式。要再现诗中的意境,必须通过想象、联想。  相似文献   

12.
意境理论是我国古代诗词学说中,作为对诗词作品艺术形象的创造和诗词艺术价值评价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相对于意境理论促成的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司空图意境论的内涵——"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13.
从三种意境误读看意境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情景交融”说、“艺术形象”说、“想象联想”说三种代表性观点,没有揭示出意境的特殊规定性,错把艺术的基本属性当作意境的本质特征,是对意境本质的误读。对意境范畴的重构,应克服 论学范式的局限,合理吸纳古代意境论的精华,明确意境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用心灵构筑的灵性空间,它具有深广的人生历史 蕴函和宇宙生命意识,又有转实为虚、象外生象,给人以广泛联想与无穷韵味的审美特征,是艺术作品中超超时空、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艺术的创造力.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创造能力普遍偏弱.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扎实基础技能和想象联想能力人手,二者缺一不可.黑格尔认为:"谈到艺术本领,最杰出的是想象."《艺术概论》中也明确指出,联想属于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在艺术创造中,联想和想象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想象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形式,只有通过创造性艺术想象,使生活表象转化为艺术形象,才能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出自《艺术概论》)  相似文献   

16.
张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5-128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价值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到诗歌意境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意境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四诗品》对24种表象不同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的阐释确立了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7.
潘军 《现代语文》2005,(10):72-74
中华诗词相当重视艺术表现的含蓄性,诗人的志、情、意通常不是直接告之读者,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中介或载体来转告.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研究这些载有诗人思想情感信息的艺术形象中介时,一般较为重视对"意境"的认识与讨论.其实,在探讨意境时,还可以再深入一层,去关注比意境更基本的艺术范畴--"意象".  相似文献   

18.
1 再现与表现做为一对美学范畴,在传统理论中被归结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再现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的外在现实,表现的对象是主观的内在情感。艺术史研究中关于艺术发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流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这种区别。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西方艺术重再现,因而创建了“典型”理论;东方艺术重表现,因而发展了“意境”理论。尽管有些同志对此提出异议。但也只是认为东西方各有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并不存在以哪一个为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意境理论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意境作为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和意境作为一种特株的艺术形象之美学特征。意境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艺术创作中情和景、心和物辩证关系认识之上的,即从情和景、心和物到意和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刘勰对文学创作过程中情物关系或心物关系的论述,承前启后。一是明确提出“意象”的概念,二是指出心和物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三是形成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理论范畴,对唐代意境理论的正式形成和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到现代,意境则和典型一起构成了现代小说"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现代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是借助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和自然的强化交织出来.散文化小说意境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叛离.它对当代小说创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