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关于月相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虽然学生对月亮已经司空见惯,但是真正了解月相的规律者并不多,这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楚。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现象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球和地球一样,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暗的。由于月球不透明,所以永远分为明亮半球和黑暗半球,在不同的位置,我们就会看见不同的形状。由于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在公转,因而日、月、地的不同位置就直接影响到地球上的人们观测…  相似文献   

3.
4.
月相一课主要研究的是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形成。根据这课的特点 ,我们一般应按照逻辑推理课的教学步骤来教 ,即 :“明确事实———分析推理———归纳概括———验证结论。”教学中要能按这几个步骤把本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我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月相这课的教学是先让学生观察月相 ,然后根据月相变化的事实推论出月球是怎样运动的和月相的成因。学生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 ,一定会发现月球的两种运动方式 ,即同一天不同时刻月球是自东向西运动的 ;不同日期同一时刻月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6.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初二<思想政治>任课教师中非思政专业教师较多,大多没有学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法律关系和法理知识的讲解,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情况.下面结合平常听课碰到的教师经常讲错的几个知识点逐一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带领本系的学生在泰安市一所重点小学进行了一周的见习,听了几天课,感受颇深。对小学实施新课程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一些美中不足。目前,就小学《科学》课来说,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新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几个感受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9.
一、激趣导入师 :请同学们闭上嘴 ,把两根手指放在鼻孔儿下待上一会儿 ,你有什么感觉?生 :我感到鼻孔儿里一会儿吸气 ,一会儿出气。生 :我感到呼出的气热乎乎的。师 :刚才 ,同学们所感受到的就是人的呼吸现象(板书 :呼吸)。如果用手指堵严鼻孔儿 ,有什么感觉呢?生 :我感到吸不进气也呼不出气 ,憋得难受。师 :为什么会难受?生 :因为不能呼吸。师 :对于人的呼吸你想知道什么?生 :人为什么要呼吸?生 :人不呼吸为什么憋得难受?生 :人是怎样呼吸的?生 :呼出的气和吸进的气一样吗?〔自我评析 :通过实验感知人的呼吸现象和呼吸对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灵波 《海南教育》2014,(18):52-53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教材编排中,本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认识“月相”,给月相排序,模拟月相变化,观察白天的月相。  相似文献   

11.
“电表改装”的基本原理是串、并联电路的分压、分流知识。学好该知识点即可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应用现有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让学生掌握好该知识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离散数学》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好"多"与"少"的关系;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注重"学"与"用"的关系。解决好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在不同场合,我听了很多老师讲《月相的成因》一课,总是感觉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谷明华 《甘肃教育》2002,(12):24-24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写于屈原晚年,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高中课本节选的是原诗的20节至32节,共13节,52句。由于《离骚》产生年代较远,大量运用楚语,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篇幅较长,又是诗人遭到放逐,政治理想难以施展的情形下而作,对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在教这首节选诗时.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所谓“磨课”,即年级备课组确定课题,探究课案,或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每当执教教师上完一节课,听课教师就及时就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素养、整体效果”五方面展开热烈讨论,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最佳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然后再由同一教师或另一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尝试。如此“教学→探究→再教学→再探究”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再三磨合的过程就是磨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