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2.
人属于两个世界,一方面,人源于自然,属于自然;另一方面。人又超出自然。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也是一种目的存在,又是一种诗意的存在。由此,人类的教育就往往表现为生存教育和诗意性教育。但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满足培养人的实用理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1.人生活在世界中,这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根本事实。世界是什么?它根本不是“什么”。世界不是单纯的诸存在者,不是可数或不可数的现存事物之单纯聚积,而是对现实的诸存在者的超越。只有人能作这种超越,所以只有人才可能“有”世界。世界包罗万象,涵酝时空,生意盎然,寓于生意的世界是“活的世界”,活的世界孕育着诗意。只有人“有”“世界”,只有人才能秉承、领受世界的诗意,在无限的“世界的诗意”中展开诗意生活与人生。  相似文献   

4.
人属于两个世界,一方面,人源于自然,属于自然;另一方面,人又超出自然。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也是一种目的存在,又是一种诗意的存在。由此,人类的教育就往往表现为生存教育和诗意性教育。但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满足培养人的实用理性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满足作为工具的人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面对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的意义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中人的存在被遮蔽,要从自我意识获得的角度“解蔽”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关切时,学生才有可能超越功利或世俗目的,才可能具有自由自觉的活动和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学。可从超越和反思两个层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家园与人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园是人性的外在延伸,人性包含着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因此家园也包含了与自然的隔离和通达,家是一种覆盖与遮蔽,而园是家与自然之间半开放的过渡;家园是人性需要的外在物化,家园为我们提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庇护,而现代家园正在剥离家园的精神层面;家园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超越,同时又呼唤着对自然的回归,“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是仰望星空与立足于大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破除生命的繁杂遮蔽,澄明生命的本真价值,从而让教育回归生态。教师首先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需要通过教师职业的劳动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生命园地之中。教师应该努力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性以提升精神生命的"诗意"境界,不断实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一棵树不能继续生长,那么它只能等待死亡。同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实现教师生命的生长,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的文化。农耕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民族心理长期以来形成执中守正、天道和人道相合的审美积淀,追求人与环境、人与人审美的、诗意的合生态的存在。只有归于自然,合于自然,人的一切才能合乎规律和目的。出于对人与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合互融的合一关系,中国诗歌将自然看作家园并纳入了审美和伦理范畴。  相似文献   

10.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沈从文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湘西世界,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感性的生命力,展现了入与自然、入与入、入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边城”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3.
“唯美”与“游戏”是两种不同的课堂风格类型,我们可通过成功的“游戏”风格来诠释“诗意语文”,以此昭示:“唯美”中洋溢“诗意”,“游戏”中同样可以充盈“诗意”,“诗意”是一个超越“唯美”、超越“游戏”、超越一切风格的存在。当然,我们不应当一味地关注游戏形式和规则,却置游戏本质于不顾。从本质上讲,“游戏”一词乃是“自由”的同义语,“游戏精神”乃是一种心灵舒展的自由精神,它本身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功利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越与创新     
一、超越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人依赖着自然,却又在不断地否定自然,人以自我为中心,却只能在他物中去实现自我;生命是有限存在,人却永在追求无限;人受制于必然,同时又在享受着自由;人未走出自然存在,却能够超越自然的限定”这就是人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实  相似文献   

15.
三毛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诗意性。三毛潇洒自由的创作观与万水千山行走的人生经历相互影响,使三毛的散文流露着真情实感,体现着自然本色,更具有审美超越的悲悯情怀性。这种散文的诗意乃至生命的诗意,既成就了三毛精神世界的无限乐趣,也使许多读者从现代生活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对生活和生命有了更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社会领域、精神领域.而精神领域的生态危机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具有不可遏制的恐惧性.人们在精神困境中不断挣扎,寻找美好的精神家园,寻求“诗意的栖居”.黄碧云的小说通过书写人性的异化和存在的疏离化,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展示人的精神生态困境;并通过书写人物对自由的追寻、与命运的搏斗、对男权的反抗,透露出黄碧云小说对人类精神生态美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编辑小语]生命因语文而精彩,语文因生命而诗意。生命的精彩是个体于群体中的凸显,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超越以群体生命为基点,由个体观照群体乃至整个人类,期待生命的绚烂和张扬,此文是对这一命题的极好诠释。毛泽东在词中自然自觉地将自我融人群体,又超然物外,独立寒秋!  相似文献   

19.
闫伟 《惠州大学学报》2009,(1):21-24,104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诗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诗意生存是人存在的本原属性和理想追求,诗意化的教育则是人诗意栖居的重要品质和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