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非理性主义是早期人道主义的必然发展人道主义者是在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登上历史舞台的,前此人们所饱尝的乃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种种奴役。人道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化以理性精神著称,它片面抬高在主体——客体矛盾对立体中客体地位,在思维方式上,尊崇认知对象的客观性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真理成为欧洲人的思维终极的最高的目标;在价值体系中,他们公认神灵的地位高于一切,轻视人的肉体欲求,鄙视世俗亨乐,把幸福寄托于“天国”,人在主体——客体的矛盾关系中丧失自我应有的地位,这时的人格类型多是自我抑制的,人们在客体世界面前总感到自身渺小,无知,无能,可怜……从而使人性不可避免地蒙受来自对象世界(包括世俗剥削势力与神的观念)的愚弄与压迫。人道主义的暴  相似文献   

2.
科学问题自身的内在矛盾——已知和未知、未知和欲知、科学主体和科学客体的矛盾是科学问题演化的直接动力;科学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真、美、善的追求是科学问题演化的关键性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客体的思想矛盾运动,使之按照主体要求的方向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客体的思想矛盾为切入点,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规律,在不断解决和激发客体的思想矛盾的过程中,使客体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主体适度超前的主流价值教育统一于共同的目标——社会化的基础上,提高客体的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矛盾思维是关于主体如何才能把握客体本质的思维方式。它以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为运思途径,以探求丰客体相互关系的本质为致思趋向,以把对立概念结合在一起为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有关矛盾思维确立的寄观根据、科学基础、基本特征,拙作《矛盾思维和系统思维》(载《江淮论坛》1988年第2期)已经论及,不再重复,这里仅对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实教育主体: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教育主体的追问方式: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以往思考教育主体的问题,习惯于从实体的角度展开。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主体的概念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从人——主体的角度出发,偏向极端的主观性,过度强调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要么从环境——客体的角度出发,囿于纯粹的客观性,消极看待人的他主性和受动性。结果,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道主义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这种人道主义思潮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产生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最初表现是人文主义。它所针对的是中世纪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蔑视世俗  相似文献   

9.
哲学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演进是与人对世界的基本矛盾---主体和客体间的矛盾的认识程度分不开的。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诉求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以及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由主体和客体间的矛盾演化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一直贯穿始终。但对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解读却真正是千回路转,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绵延不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矛盾群分析方法是把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有机结合的时空立体性分析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的各种现实存在着的矛盾系统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多结构、多功能、多环节和多变元的系统立体分析的过程。它源于矛盾分析方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矛盾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一般地说,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主体性应是在主体实践、认识活动中最根本、最深刻的性质,是主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在国家政治生活视野中,政治主体即政治行为主体,也即政治权力的占有者和行使者以及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在我国政治、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且在文...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什么地位,这是一个教学认识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必然导致教学思想的混乱和教学实践的失误。当前,教育界不少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只要冷静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表述在理论上是矛盾的。因为就教学活动而言,既然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就必然是客体,而客体又为什么能起主导作用呢?同时,这种理论颠倒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事实,因为教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突出学习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如何理解分析与综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关于第一小问一是因为分析与综合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它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通过思维方法、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从而搭起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的桥梁。因此 ,它既是认识论 ,也是方法论 ,都受到辩证法的指导。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体现了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加以认真学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情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激励因素钱福永赵立新学校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个子系统,主要是人——人系统的管理。在这个系统中,人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人,学校管理的最终“产品”也是人,而且,学校管理中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人都具有能动性,这...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立足点是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在文学活动中要将人当作人,要重视主体的能动性,文学当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刘再复试图通过构建主体性理论体系以对抗过去重客体的客观反映论,对抗长期以来存在的机械反映论。  相似文献   

17.
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受动的关系,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回顾我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应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人的思维处在与主体、与客体和与自体的三维制约关系中:主体维与对象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课题;主体维与自体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逻辑,这是逻辑学的课题;而对象维与自体维结合则把认识与逻辑统一了起来,形成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这是思维方式论的课题。当思维客体是辩证的且以辩证思维方法加以把握时,就会形成辩证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象。它从在本质上是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研究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必须具体化和历史化,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是两者联系的前提,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再现”客体的信息,是联系的首要条件,即要求客体信息的发送方式和量值与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对应,其基础是主体与客体在物质性结构和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对应。文章将主体——客体联系划分为前经典形式、经典形式和非经典形式,认为牛顿力学是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非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从时空框架、主客体区分和认识中介三方面探讨了经典向非经典形式的转变。提出认识不是客体的“纯粹情态”,而是主体与客体、时空框架、认识中介等多因素的综合效应。非经典形式将影响思维变革,促使思维方式进一步由单向线性转为非线性的多因素综合。  相似文献   

20.
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了主体的自在性,指出事物表象的杂多性掩盖了其内在本质,传统理性思维的弊端在于没有将人的主体从客体中剥离出来。正确的观审方法应是脱离表象观察事物、采用直观方式感知事物及运用反省思维判断事物,这是认识事物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