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三至六年级的《古诗三首》或《古诗词三首》在内容安排和构架上的关联性和序列性,符合语文教学的整体规划,也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古诗学习的规律。一、编排特点1.承载单元主题教材中的《古诗三首》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有的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起到铺垫、引领的作用,有着提纲挈领的地位。有的放在本单元其他课文之后,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是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题单元的开篇之作,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教古诗三首(江苏省编小语11册19课,即: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示儿》、清朝龚自珍的《杂诗》),采用“授之以法、辅之以导”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我之所以进行一番苦心回顾,为的是把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总结出来,为在课堂上交给学生,便于他们学习古诗时有所遵循。我归纳整理成“学古诗四法”,即:一学生字初读诗;二破疑难串句意;三找诗眼探思路;四观全诗悟诗情。新授开始,我在交给学生“一学生字初读诗,二  相似文献   

3.
<正>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选编有一百二十多首诗词,发挥诗词的语用功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是诗词教学的重点和语用追求。教学中,不同学段诗词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落实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力、联想中发展想象力、情感体验中提升表达力三个目标。下面以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为例,阐述如何利用古诗教学促进学生语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三力”发展。一、语感力: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学习任务群应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如何设计实施学习任务群呢?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展开探索。该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这四篇课文。贯穿于这四篇课文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笔者做了以下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内容之一,其中,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备受重视的重要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并在附件中推荐了75篇古诗文。部编版小学《语文》也极为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一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14篇文言文。这些古诗词主要安排在“语文园地”(40首)和课文中(71首在课文中,1首在课后材料中)。毋庸置疑,诗词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我作为班级代表参加了学校的诗词大会,站在台上,我把古诗之美分享给全校同学。提起古诗,我对它可谓“爱恨交加”。我有一本已经快被翻烂了的《唐诗三百首》,从我记事起它就陪伴着我,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接触古诗的。它曾经是我的“噩梦”。小时候妈妈要求我每天背一首诗,虽然我会背的诗越来越多,但那时候的我仅仅是死记硬背,所以我当时最“恨”这本书。直到一个夏天,我的想法慢慢改变了。  相似文献   

9.
学校组织“走进课文古诗词”活动,我有幸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中李商隐的《嫦娥》。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了解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诗题是嫦娥,但诗中并不是描写嫦娥,只是借嫦娥来抒发自己的孤寂。如何在情感性较强的诗歌教学中渗透语文意识,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孤独心境呢?  相似文献   

10.
古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做到自己“学”古诗呢?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呢?现以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四册中古诗《小池》为例阐述想象在古诗学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历岗 《小学语文》2007,(2):51-51
问:“不知绿叶谁裁出”(三年级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的“裁”字,部首是“戈”吗?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两个字,会写“繁”“漫”“灭”等8个字,理解“永不漫灭”“思潮”“风雨”的意思。2.朗读背诵三首短诗,体会诗歌的韵味,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3.体会诗歌的情感,联系自己的感受,练习写诗句。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读诗学词1.复习导入,对比区别。谈话交流:本学期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学习《短诗三首》,这三首短诗,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现代诗是怎样的格式,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三首短诗。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每册都安排10首以上的古诗词,三年共要学习70余首古诗词。随着教材中古诗词数量的增加,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鉴赏类的考题,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所选诗词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一般比较短小,往往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等的形式出现,常见的考点有:对诗词的理解、鉴赏;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品析诗词凝练的语言等,并要求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钟丽 《海南教育》2008,(6):77-77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诗歌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十二册《古诗三首》谈淡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理念的设计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中共精选了八十多首古诗。这些诗蕴含着意境美、语言美,也是训练口语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古诗加强低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品词折句训练我国古代的诗词,很讲究炼词、炼句。这就是所谓的“尺幅千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句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在练说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师:“日照香炉生紫烟”,从诗句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景…  相似文献   

16.
《思乡组诗》是孙双金老师继《走近李白》之后推出的又一自编教材的“主题式”古诗课。孙老师将三首古诗以“1+2”的框架加以链接呈现,让学生在“精读一首”中潜心领悟,又在“带读两首”中内化迁移,课堂尽显繁简有致、张驰有度之妙。  相似文献   

17.
成熟于陈子昂而来复古之风浩荡诗坛之时的王昌龄自身,大约起初并非刻意想夺“七绝圣手”的桂冠,否则他作《诗格》和传授作诗经验就不会主要留连于古诗了。可以用时代风气解释。殷璠亦看重其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所选的十六首王昌龄诗中,绝句只有三首。然而与《河岳英灵集》大致同时稍后的“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的《国秀集》里,绝句与古诗之比就跃为五分之三了。且越往后,各种诗集选其绝句越多,而昌龄自己得意的及为殷璠欣赏的古诗却一首首散  相似文献   

18.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诗歌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十二册《古诗三首》谈淡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理念的设计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连续观察的组诗教学,力求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内核,围绕思、学、用的过程来组织教学,把教材变为学生学习的范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总结、迁移学习方法,让连续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在古诗学习活动中真正被确认、被激活。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探索基于连续观察的组诗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思、学、用的过程,使学习有核、有序、有联地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1):34-34
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对“山东”的注解是:“指华山以东”,但在其他古代作品中,“山东”又不能这样解释,如,“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请问:在古代作品中,“山东”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