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高考物理试题具体案例,从理想化思维与物理模型的构建、等效替代法与物理"建模"、物理图像与"建模"、科学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迁移以及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2.
模型建构与科学论是科学思维的两大要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以鲁科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为例,基于科学协商教学模式,按照六个环节(创设驱动问题、初步构建模型、初步论证模型、讨论与修正模型、咨询“专家”及反思性写作)将建模和论证整合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建模和论证能力,为教师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环状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寻找,要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思想,要有理科学习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建模”意识.此处所讲的“建模”,就是将化学问题分析处理后,与已学过的化学规律或数学、物理等模型建立配对,借用已有的方法或程式来解决新情境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俞柯斌 《考试周刊》2023,(11):149-152
模型构建要素是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物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文章通过对对象、过程、条件模型构建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同时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模型素材,在习题课教学中强化建模教学,并注意物理模型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5.
实验探究和实验验证都是科学建模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理论验证、实验验证、应用推广、方法论提升的一系列环节体会科学建模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建模思维,并利用模型理解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建模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将智慧教室技术、建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度融合,旨在探索培养科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研究了智慧教室技术、建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思路和教学设计实施策略。以“光的偏振”为教学内容展示了深度融合下的科学建模教学实施策略流程,通过教学实践呈现了技术、内容、教学方式深度融合的建模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2013年岁末,本刊“数学与建模”栏目被评为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选题策划”。欣喜之余,深感要将这一已持续开设四年多的栏目办得更好、更具特色。为此,本期以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之一---“古塔变形研究”为主题,刊发3篇相关论文,并邀请资深建模专家朱文辉教授撰写了题为《对“古塔变形”数学建模答卷的评议》的专稿,对在这项研究中一些颇具争议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给出评述。数学建模开放而不违科学、严谨而不失创新,充满了生机与魅力,吸引了无数高校师生倾心其中,本栏目将一如既往,努力办成广大数学建模爱好者智慧碰撞的乐园。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原电池”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原电池模型当作学习的对象,而不是把模型作为学习的工具,不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活动的建模过程,在建模过程中理解模型具有描述、解释与预测的功能。在教学中融合科学史话、数字化探究实验、制作膜电池,在如何制作出高效电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利用模型的功能去论证模型,最后建构成科学模型,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和利用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陈懋 《中学物理》2023,(6):26-28
科学思维是学习科学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素养,“思考与讨论”是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重要资源,本文基于“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内涵与特征,将“思考与讨论”栏目分为引导类、巩固类、总结类、应用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与比较、模型与建模、推理与论证、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玉琴 《四川教育》2012,(10):20-22
炎热的八月,正值酷暑,走进绿树成荫的四川师范大学,凉意阵阵袭来,让人感到收获的气息。四川师大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的建模实验室里,师生们正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浓浓学术氛围,这里是四川师范大学数学建模课程的讨论现场。面对本刊记者,四川省数学建模教练、四川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数学建模教学改革负责人赵凌老师侃侃而谈,回顾了七年来数学建模教学改革艰辛而充实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基因定位是现代遗传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通过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解“核基因定位”习题中的应用,构建“预期实验结果-结论”解题模型,培养学生遗传与变异、基因与性状、结构与功能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模型的拓展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梁诗敏 《科教导刊》2023,(16):125-127
“大数据分析与建模”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专业组选课程,为往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向发展的学生而开设。在传统教学中,“大数据分析与建模”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应在OBE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文章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可持续改进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提高“大数据分析与建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且此课程系统建模部分概念抽象不易掌握,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与职业素养,本课程探讨了以案例教学与学术职业兼备的学习方式,以"跟踪学科前沿、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学习"为教学理念,对系统建模、算法实现与仿真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式进行了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思维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建模活动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模的过程是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建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主动建构实物与模型科学关联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主动性;在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有效性;在采用量化思考模式探寻科学原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以“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图像解读为例,分析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模型与建模、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7.
数学模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科学选取教学内容,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力度,重视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围绕测定还原糖的进阶实验活动设计,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供阶梯,从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和认知品质等4个科学思维特征角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表达和阐释生物学现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属于微观教学层面,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细胞膜的存在,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通过设计、整合一系列具有情境性和体验性的模型资源包,指导学生合作开展建模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并实现归纳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建模、验模、用模的设计思路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试图让学生体会:根据现象给出几种可能的模型,再寻找证据验证模型,最后用确证的模型解释更多的现象,解决更多的问题是研究科学、利用科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