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长期凝聚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六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添增了更多人文情结,也体现出了社会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节日几千年的文化在社会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激起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的提高。在全球化价值观日渐相同的激烈背景下,保持一颗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心是最后一道堡垒和防线。坚持传统节日文化是抵抗外来思想文化冲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重大保障。本文首要研究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提高文化自信,基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带给当代国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地传承节日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李琳琳 《新闻传播》2009,(10):20-20
七夕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它与春节、中秋、端午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同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全球化格局进一步完成,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也无法逃脱日渐式微的命运。与此同时,包括情人节在内的西方文化传入并风靡。也在西方“情人节”的启发下。七夕节所依附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其爱情寓意被重新发现,并以“中国情人节”面目被重构.而大众传媒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包装、及再传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客观看待大众传媒对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渲染,进而解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红”的由来及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主体颜色——"中国红"——的由来及应用的阐述,呼吁设计师们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运用"中国红"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彭毅 《档案与建设》2006,(8):29-29,32
秦淮灯会是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南京特别是秦淮夫子庙地区的大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南京灯会”。主要活动在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现为张灯结彩、尺情观赏、歌舞狂欢等,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长期融合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周超 《文化遗产》2015,(3):5-12
尽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名称未使用"保护"一词,但要讨论与该法相关的问题却无法回避"保护"这一关键词。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系列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名称来看,唯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使用的"保护"(safeguarding)与其他国际法文件所使用的"保护"(protection)有所不同。因此,深入探讨safeguarding的法律意义,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诸多"保护"(safeguarding)措施,在深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有关理念之影响的同时,也不乏基于中国实践而来的独到特点,只是其中有些保护措施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还需在未来的法律改订时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秋小常识     
《云南档案》2012,(9):58-58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及北京文物局等多家单位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如期举行。星航钧窑作为钧瓷业内知名企业荣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殊荣.展会中.我们就钧瓷收藏爱好者关心的问题对任星航先生(钧瓷窑炉博物馆馆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化遗产如何和物质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2010,(1):1-5,15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具有学术意义,又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因此要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狭隘化,不要把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现代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0.
林敏霞 《文化遗产》2014,(6):103-110
近现代以来,中医在中国不断地被边缘化,在“申遗”过程中也遭遇了困境和悖论,一方面揭示了中医作为“遗产”到了不得不大力“拯救”之境;另一方面却折射出古老中国作为遗产大国,并未对自身遗产本土性、多样性和理论体系加以分析、论述、阐释和提炼.本文从“医道——遗存之道”、“医学——遗存之相”、“医技——遗存之技”和“医承——遗存之法”四个层面,对中医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分析和论述,从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和价值进行新的认知和阐释,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和图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梅州五大宫调”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历史悠久、神秘瑰丽、激扬高亢的古调,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出古典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悉、欣赏,千年古乐也因此焕彩生辉、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探讨了非遗建档工作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非遗建档工作的现状与局限,指出目前研究存在“非遗建档”含义“扩大化”以及非遗项目特点“笼统化”的问题,实践层面上则面临着“政府一元主体”模式倾向明显,且非遗建档工作受关注程度不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6,(8):75-75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包括“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突出了非物质文化“原生态”特点。社火、祭灶、庙会、剪纸、泥塑、杂耍,甚至春节、端午、中秋等在这里相聚,唤起人们对传统日渐消失的记忆。《二泉映月》原声采录设备、“枯木龙吟”古琴、  相似文献   

14.
引言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节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许多国人感到不解和遗憾。由我国传人韩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反思。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在端午节当天派出记者采访,被采访者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日子。在很多城市,在青年学生中,“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祭祀以及其他的文化内涵都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遭遇的一种尴尬。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年轻人忌谈祭祀,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文化部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最近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行动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以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如何发挥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博物馆的作用,似乎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民族类博物馆,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在博物馆界过去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行动,给民族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民族博物馆界应抓住这大好时机,丰富完善民族博物馆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大力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为保护传承我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北京电视台2010年三台网络中秋晚会《月上紫禁城》《月圆青春梦》《月洒万家情》将于9月21日至23日连续三天在北京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并在各大网站、手机上实现电视的同步播出。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档案》2006,(4):60-60
非物质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化意识,承载着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化生命的密码。根据联合国教科组织《保护非物质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定义,非物质化遗产具体表现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物质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试述“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李丹 《传媒》2016,(16):80-8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我们国家及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日益疏远、隔绝,尤其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使其有着失传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是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大众传媒在“非遗”传承中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菲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