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把电视新闻写得更有文采,更加优美,更有情感,更受观众的欢迎?建德电视台于2008年2月25日在"建德新闻·真诚面对面"节目中,推出的一组"民间手工艺集萃"报道,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组系列报道至今已播出30多篇,以其独有的文采和情感,打动了观众.尤其是这组报道的散文化写作特色,不拘一格,随笔就章,给观众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写作电视新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越发成为市民的“集聚地”.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社区新闻近年来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在全国众多纸媒中,有相当一部分报纸推出了“社区新闻”专版或专栏作为湖北省市州报会长单位的襄阳日报社也不例外.2004年,襄阳日报社旗下《襄阳晚报》(原《襄樊晚报》)开始推出社区新闻专版,2008年,《襄阳日报》改版后,在社会民生版面,也推出了有关社区的新闻报道专栏.其中“社区故事”、“社区人物”、“党报热线进社区”等栏目在广大读者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北电视台的<读书>栏目开办四年多了,它以其独有的文化品位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在我国电视读书类节目起起落落的大环境中,<读书>为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观众的厚爱,我们从它的内容特色上来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方党报如何将典型报道作出特色,赢得喝彩?<宁波日报>在创新之中求突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自2005年以来,<宁波日报>推出一系列重大典型,不少在公众中引起反响.  相似文献   

5.
就<钱江晚报>而言,大约在2000年尝试着展开社区报道.那时采用的报道方法是:以整版篇幅,逐个对杭州城区(以后扩大到浙江省的主要城市)各社区的特色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一家地市级晚报,如何避免与其它媒体的同质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体现出自己特色?<衢州晚报>以"解放"为报道切入点,先后推出了"衢州解放""浙西剿匪""思想解放"和"生产力解放"四大特刊,让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报道收到较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于电视栏目结构形式的保护,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可谓处于法律盲区.继湖南卫视多年前推出<玫瑰之约>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再度掀起相亲节目的热潮.观看<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的观众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就是两个节目太像了.  相似文献   

8.
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成立两年了。 两年来,我们只做一件事:做特色文章,树强势品牌。 我们的栏目设置有特色,我们的节目编排有特色,我们的频道推广有特色。 我们成功了! 支撑这种成功的,不仅仅是一组数字:年年领先的收视率.年年超亿的创收额;还有我们同样看重的另一组数字:数以万计的观众来信,数以百万计的手机短信。  相似文献   

9.
当下"剩男剩女圣斗士"群体越来越壮大,相亲逐渐成了适龄男女青年完成终身大事的重要方式之一.电视媒体也堂而皇之地把以前上不了厅堂的隐私话题摆到了观众面前.从有12年历史的<相约星期六>,到北京卫视的<今晚我们相识>、四川卫视的<特别心动>,相亲类节目牢牢占据了晚间黄金档.浙江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相亲节目<相亲才会赢>,也在杭州本土节目中具有相当高的人气.  相似文献   

10.
唐棣 《新闻记者》2000,(11):83-84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报道样式,中央电视台和 不少省级台都明显地加强了这一类报道的分量,中央台除了《新闻联播》之外,《新闻30分》、《晚间新闻报道》等较有特色的栏目纷纷推出自己的现场报道。2000年伊始,浙江电视台推出《新闻现场》,一档15分钟的栏目全部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令同行瞩目,使观众耳目一新。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现场报道成功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们的一些报道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的出在记者主持人个体的素质上,有的则是栏目策划人的理念尚不成熟。本文针对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1.
QE3推出前电视媒体集体失语为经济新闻采写敲响警钟 美国在2012年9月下旬推出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领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其对各国经济决策甚至全球经济的复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事件,国内主流电视媒体在QE3推出后,均给予了足够篇幅的报道.表面上看,电视媒体对这一重大事件报道似乎没有遗漏什么,然而回看QE3推出前各电视媒体的反应,只能用"集体失语"来形容.尽管也有少部分媒体播发了一两条相关消息,但都是蜻蜓点水,并未在观众中引起多少关注,更不用说如何让这些消息和报道做到贴近观众,让他们从切身利益的角度关注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12.
"小的是美好的""社区报是美国的心跳",中国传媒大学陈凯老师的专著《走进美国社区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句话.自从2012年初读完此书后,笔者便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社区报,并策划制作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在当年6月的《传媒》刊发,专题定名为《社区报前途几何?》,是带着问号来研究的.4年后,我们又在本期推出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专题定名为《社区报的蔚蓝色未来》,从专题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报,我们更有信心了,认定其将是报业蓝海.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来,"社区报"模式正被国内外媒体推崇.2009年4月,<绍兴晚报>创办"报中报"--<社区报>.创刊至今已办70余期,逢周四出版,每期一叠8个版(含广告,实际刊发报道内容量为5~6个版). 一年多来,<社区报>"摸着石头过河".开通专门社区热线,建立社区QQ群(正筹划建立"社区网"),开设"社区红人馆""台门故事""社区论坛""刺猜球"等特色栏目,招聘首批市民记者、通讯员,逐渐形成"题材内容可看、形式包装可读、立意小中见大、服务亲密无间、活动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理念,在社会上已形成一定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有线电视的新闻节目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直接影响它的生存地位和生存质量.在电视事业长足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早已成为“买方市场”.电视观众吃的是“自选餐”.面对一二十个节目频道挑肥拣瘦,挑选自己可口的“食品”.好吃的东西很多,没有特色的、不可口的东西完全可以不屑一顾,不必考虑你这个“厨师”花了多少成本,付出了多少劳动.有线电视是与无线电视相比较而存在的.有线和无线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节目的竞争,而作为“第一语言”的新闻节目,是竞争的主要对手.因此,要让观众接受有线电视的新闻节目,必须办出不同于无线电视的特色来,必须对我们新闻节目的编辑方针、报道领域、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来一个自觉的调整.根据地方城市有线台的特点,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确保重点报道.重点报道指的是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典型、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的出台和贯彻等的报道.报道好这些重要内容,是“喉舌”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些重点报道有线台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避免停留在一般的动态报道上,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敲碎打,而要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专栏式报道等重型武器,连续发射,集团冲锋,在某一阶段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强烈的舆论氛围,以此有  相似文献   

15.
邬心云 《青年记者》2006,(12):86-87
2006年1月30日,CCTV-4以全新的面貌与海内外的观众见面.此次改版被称为1992年10月1日CCTV-4诞生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央电视台全面推进“频道品牌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步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CCTV-4整合频道的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专栏,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创新,在改版后第一次重大新闻报道中打出了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6.
《四川工人日报》在灾难报道中始终把握“三工”特色,与灾区职工、企业、工会同呼吸共命运,在报道中记录历史、拯救生命、传递力量,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特色、有文采、有影响的作品.这些报道丰富了工人报报道主体,拓展了工人报特色内涵,并留下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新闻理论认知.  相似文献   

17.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社区报"受到我国新闻界的关注,吸引了业界和学界去研究探索.2001年8月10日,作为全国城市社区传媒试点的深圳<南山日报>打出"社区报"的旗号,同城<龙岗日报>也很快跟进;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在吉林省长春市推出;2004年3月,<华夏时报>第四次改版时调整都市报定位,号称要打造"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报";长沙<东方新报>也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社区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别人告诉我:你有事就找北京电视台《观众之声》去,一找他们,问题就好解决了.这不,我就找你们来了.”每当我们接待群众来访的时候,总是有人这样说. 在电视机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做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如何更密切地同广大观众联系,发挥电视新闻宣传的社会作用,这一直是近两年来我台新闻改革的着眼点之一.为此,我们于前年五月在《北京新闻》节目中试办了《观众之声》这个栏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去年四月,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正式开办了这个节目.节目开办以来,我们收到了大量观众来信,为我们办好这个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线索.现在,《观众之声》节目已经在社  相似文献   

20.
"张瑛姐姐牵手丛书"是花城出版社推出的系列少儿图书.自1999年起至今,已连续推出4辑16本,包括张蒙蒙著的<告诉你,我不笨>、<童年,只有一次>等7本日记,以及<我有一个彩色的梦>(马思健)、<我们是小小留学生>(雪等等、雪象象)等作品.几年来,这套丛书已多次加印,总码洋达到了700多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