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的以义理财和义利统一的义利观为其施行变法改革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传统的义利观被他赋以新的内涵,使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因此招致理学家们的反对.他的义利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入世色彩.义利观归根结底是社会各阶级之力量对比及经济利益在道德领域的反应.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利益主体,也没有形成近代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义利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深度剖析王安石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来看,孔子、孟子、荀子义利观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而且只有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才有可能对人们进行教导,即"利"是"义"的前提.同时,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不能任其发展,当保障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时,人们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价值取向--"义",使"利"符合礼义的规范.应在"义"的准则下追求合理的"利",并且使"义"成为追求"利"的最终目的,以达到社会的和谐.那些认为先秦儒家义利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甚至强调"禁欲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转型带来观念的变迁、义与利的对立在近代的江南地区表现得并不明显,在士子与商人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二者的转合。传统义利观发生近代嬗变,士人不惜功名投身商贾,求逐利之欢;商人在谋利的同时投资公益,捐纳官爵,行尚义之实。这一转变在社会上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引起了婚姻交往观念的变化,过去的门第观让位于近代的财力观,江南士、商义利观的近代妫变是社会流动性增强的产物,成为近代江南重要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4.
焦会琦  雷桂贤 《天中学刊》2010,25(3):108-110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发生了转变,其总的表现是逐渐抛弃传统观念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转向现实主义.这四个方面的转变在当时是相对微小的,但是它们开始了中国传统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义利观主要包括"崇义轻利""义利并举"及"重利轻义"三种价值取向,其基本要义是"义利和合".在现代社会,"正确义利观"实现了对传统义利观的超越式发展,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义利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要求在求利时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主张平均、平等的思想.以现代的新视角来审视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后,西方伦理思想纷至沓来。中西伦理由于异质异文,相互冲突与激荡。在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伦理一点一滴地发生了近代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西义利观的尖锐冲突,导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转型;三纲五常与自由平等的冲突,促成中国近代个人权利意识的生成;忠君报国与"国家"意识的较量,促成中国近代国家伦理的生成;圣人君子与自由平民的对垒,造成中国近代平民化人格的形成。这些新伦理的萌芽,标志着汲取了西方伦理精华的中国近代伦理已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义利观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陈亮认为义与利都应重视与鼓励,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都无益于社会发展。陈亮的义利观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陈亮对义利的个性定位,及追求义利统一所建立起的价值目标,富有宝贵的创新精神,为建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人欲声张与道德自觉并重、动机考察与效果评判并重、公利倡导与个利追求并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义利观问题上经常出现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倾向,要么表现为功利主义,要么表现为道义主义,其实质都是对辩证法的背离.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义与利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论.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认识经济基础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方向,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致富与奉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墨学在中国近代复兴并出现以墨家理想附会社会主义现象.这既反映了传统批判中以西学激活传统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墨家理想虽有乌托邦色彩,但又追求社会平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使国人从世界趋势上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必然性,从社会化大生产认识社会主义必然性,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标志了墨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义利是人类追求的两大基本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义利观追求义利统一。  相似文献   

13.
蔡卡宁 《文教资料》2009,(23):186-188
当前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又受传统思想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其义利观表现为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主流,多元义利观并存的趋势,同时存在一些消极的义利观.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部分大学生的义利观信息,试图通过对其特点进行简析,阐明科学的义利观是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研究,进一步探索既符合社会实际又贴近高校特点的、体现大学生内在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以其高度综合性、超越批判性、思想包容性、历史能动性,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话语之源。在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中,它曾是一种"返古开新"的根据;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撞击中,它转变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它又实现着新的转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义利观出现了新的特点,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奉献与功利的辩证关系.积极吸收并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思想的优秀成果,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建立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王船山从人必自利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均天下的分配观、俭奢有度的消费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伦理思想。这些理论为分崩离析的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有益的社会改造措施,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已经具有十分明显的近代社会启蒙性质,标志着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芽。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蔡元培,在放弃翰林院编修而转向革命继而游学德国的过程中,他坚定了教育救国的梦想,后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并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城邦.追溯蔡元培职业生涯的转变轨迹,发现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爱国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追求,从事教育或科学研究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表达爱国情怀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伍崇林 《文教资料》2009,(21):91-92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是义利关系的辩证统一论者。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必须坚持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统一、正确的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儒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产生了自己学派的思想。西汉以后,儒家的义利观随着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传播开来,儒家义利观作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通过梳理儒家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分析儒家义利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指导和启示,总结利用传统儒家义利观思想指导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