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士塔     
一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相似文献   

2.
二、研析课文 (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坚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相似文献   

3.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篆!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三清宫”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三清宫即为俗称之下寺,由于下寺创建者与住持王道士的特殊身份,使其与藏经洞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三清宫”匾额的发现为明确下寺之名、创建年代、王道士之籍贯姓名等方面颇有神益。文中并谈及莫高窟上、中、下三寺,敦煌佛寺与道观,对王道士个人的一点分析。也涉及与藏经洞有关的莫高窟中古寺院、斯坦因关于玄奘事迹的记录、三清宫与道士塔的方向等几个疑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触目文题《道士塔》,请莫认为秋雨先生将领我们去拜祭哪位功德圆满的道士,不,他是借莫高窟所见的圆寂塔为引题,给我们剥离着非人工的破落之“塔”:活“剥”敦煌的直接罪人王圆篆,揭  相似文献   

6.
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l.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箓相关的视频资料。从照片上看,王道士…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8.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刊2005年第7期,刊登了吴三冬老师的文章《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读余秋雨的〈道士塔〉》,文章写了吴老师由读余秋雨的《道士塔》引发的疑问和思考。吴老师认为余秋雨“仅仅指责王道士愚昧没有意义”,说“王道士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中国人。他当时的思想和行为是任何一个普通中国人都可能有的思想和行为”,“对个人的道德谴责就会取代对隐含在其背后的更复杂的历史和文化问题的思考”。读了吴老师的文章,我也觉得有一些话想说。敦煌文物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以“极少的钱财”,让外国人“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相似文献   

10.
以读为本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实现以读为本就要从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这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中思考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第76窟是北宋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型洞窟。此窟东壁有《八塔变相》,现仅存第一、三、五、七四塔(余四塔已自然毁坏)。现将这四塔的内容考释于下。一、释迦牟尼降生大塔释迦牟尼降生大塔,为《八塔变相》中的第一塔变,该画在此窟东壁南段最南侧的上部,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此塔由砖砌而成,分为基座、塔身和塔顶装饰(如轮相、露盤等)。塔座为金刚座形,塔身作覆钵式;塔的两侧,菩萨乘飞腾的大角羊,羊的后足踩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得到延伸拓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都开始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阅读的环节在不断得以加强。笔者近日听到一位教师上《莫高窟》,只花二十几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而后就补充了许多有关莫高窟的传说、莫高窟的发现与破坏等等资料,信息量很大,但却因此而冲淡了文本的价…  相似文献   

14.
拓展式阅读     
拓展式阅读,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等有目的的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一种阅读艺术。它的主要特点是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真正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这对我们培养语文素养,应对语文中考,大有好处。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拓展式阅读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在实践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一、延伸扩读。扩读的形式主要有三:①针对课文的重点进行扩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百草园有乐趣的生活”是学习的重点,可扩读语文自读课本中的刘绍棠《思,在百草园》等文章,以加…  相似文献   

15.
寂寞莫高窟     
莫高窟在中国,但是莫高窟的文化却在国外     甘肃省鸣沙山旁是一座兀立的山。山洞中有数以百计几百年前艺术巨匠呕心沥血而成的佛雕及壁画,但莫高窟为今人留下更多的是唏嘘而不是辉煌。 敦煌莫高窟真的很寂寞。 我到的那天正值仲夏,正是黄沙满天的日子,可我对中华古文化深深的敬慕丝毫未被影响,心中暗自期待被美学界称为奇迹的敦煌文化给我带来的惊喜。 远远望去,山的一侧面全是如蜂窝交错而凿的石穴,一种美学文化大抵在此了。440个窟临壁而凿,不得不令人惊异于古人的匠心与智慧。一座这样的山(山不算高,甚至可谓玲珑)与…  相似文献   

16.
师:读了《道士塔》,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一个贯穿全文感情的词语。生:"恨"。师:哦,"恨"。作者都恨哪些人?生:(七嘴八舌)王道士……外国侵略者……满清官员……还有……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收有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其中第二节谈到王道士刷白了敦煌石窟几个洞窟的洞壁,又看中座的塑雕不顺眼,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我以为,这里的"委曲"是"委屈"之误用.  相似文献   

18.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是输出。语文教师应将这两者之间架起桥梁,从阅读中能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实现"以读促写",从写作中来提升阅读水平。读写交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拟从以"写"为引、以"读"为范、以写为练、以"思"代写几方面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生问:“老师,怎样阅读?”我回答:“阅读要敢于‘突破’。”生问:“能不能具体点?”我给他讲,阅读要讲三个“突破”: 一曰“观念突破”。主要是突破一些不被同学们所认同的“阅读”观念。因为,从阅读的本质上讲,只要是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学习活动,都应该被称作阅读,所以观念突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写促读。写作前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性阅读,这实际就是一种广义的阅读活动。2.读思结合。读而思,思而读,读思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