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宁 《津图学刊》1993,(1):96-96
北四阁是指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在决定建阁之前曾派专人赴宁波了解二百年前建立的范氏天一阁建筑情况,并“烫成准样,开明丈尺”,以便取材。北四阁是仿天一阁建造的。文津、文源、文渊建成于乾隆39年至41年间,文溯建成于乾隆47年。乾隆46年12月,第一份《四库全书》告成,先贮于文渊阁。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与抄写,历时15年。《四库全书》成书后,遵循乾隆旨意,共抄写了7部,并模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式样,建阁庋藏。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06,(42):16-16
主要展出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圆明园西洋楼二十景铜版图,历经康熙到乾隆三朝的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人物、花乌、走兽绘画欣赏等,使国人犹睹完璧。  相似文献   

4.
乾隆打着“稽古右文”的旗帜,下令纂修《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典籍,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二十四日基本结束。陕西先后两次呈进书籍102种,其中被《四库全书》著录8种,存目70种。陕西巡抚采进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展示了陕西的地方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5.
文宗阁名议     
七部《四库全书》,分别度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及镇江文宗阁。由于文宗阁名无水旁,后人猜测纷纷。或说,宗本作淙,水旁是漏写了;或说文宗阁在金山上,金山四面是水,故无水旁。其实宗字有其特定含义,这得从文宗阁的由来说起。  相似文献   

6.
文渊阁碑在文渊阁东侧,其正面为"文渊阁记",碑阴是与文渊阁《四库全书》缮毕入藏有关的御制诗。正文注文俱镌刻上石,至今清晰如新。其诗题为"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庋阁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体四律首章即叠去岁诗韵"。诗共四首,间有小字注,注释内容为《四库全书》编纂事。该诗及注释又收入乾隆《御制诗》。原在圓明园内的文源阁碑,今矗立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七号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其正面是"文源阁记",背面无文字。  相似文献   

7.
王智汪 《历史档案》2008,(2):130-133
《四库全书》编纂成书后,分抄七部,藏于七阁,即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的文澜阁。此七阁《四库全书》,历经种种劫乱,今存世者四:曰文渊、曰文溯、曰文津、曰文澜1。本文即对文溯  相似文献   

8.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制作单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书同文电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内容简介:《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一套包罗中国历代典籍、规模最庞大的百科全书。由经、史、子、集四部组成,蕴藏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惊人智慧和悟性,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做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四库全书》先后抄了七套,分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及文澜阁本,另有翰林院底本一份。其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由清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公元一七七二年二月)开始,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公…  相似文献   

9.
资讯     
《圆明园四十景图卷》入藏国家图书馆100多年前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国宝"《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重回"北京了。日前,凝聚了"国宝"所有精华的21米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卷》,  相似文献   

10.
陈垣对研究《四库全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唐朝以后,历代都修纂大型图书。宋朝有四大部书:《太平御览》1000卷,《册府元龟》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明朝编《永乐大典》22000卷;清初编《渊鉴类函》450卷,《佩文韵府》400卷,《全唐诗》900卷,《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开始编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著录书籍3503种,79,337卷,36,304册(此为文津阁本。各阁著录数不尽相同)。是古代最大的官修书、最大的丛书,也是古代官修的唯一的一部丛书。 这部书开始酝酿编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共用十几年时间。但在编纂进行时和基本完成以后,随时发现违碍、错漏等问题,还在不断复校、补校、再校、撤换,有时部分校勘,有时全书复查。而且在编纂过程中,不断有敕撰、御制、钦定的书,陆续补入全书,故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八旬万寿盛典》编成(乾隆五十四年始编)收入全书,这才算是最后完成。但在这之后,乾隆的御制诗五集,文三集,及改纂的《八旗通志》,都是嘉庆年间陆续入《四库》的。原来全书每册首页用阁名大印,如“文渊阁宝”等,末页用“乾隆御览之宝”,但这几部后补的书,都已改用“嘉庆尊亲之宝”,因这已是嘉庆帝继位以后的事情了。 今仅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宏伟的文化工程,分“经史子集”四类,刊抄典籍达3400种以上。历时8年完成初稿后,乾隆皇帝就考虑到了如何妥善存放的问题,于是开始修建专门的藏书楼。先后建成了北京皇宫内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奉天故宫的文溯阁,被称为内廷四阁,建在深宫别院,便于乾隆随时随地调阅。“四阁”的名称大有文章,均与水有关,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汇合百川而成“渊”,若寻源必找渡口,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流而上,即可找到“源”。存放于内阁的《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13.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现藏清抄本《浙江解进书目》一部,结合《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可以考知,其原本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浙江巡抚三宝编辑的浙籍藏书家进呈图书清单。三宝编辑该清单是为了给四库馆提供一份核对浙籍藏书家献书的细目,方便后期整理归还。再结合《四库采进书目》《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等文献,《浙江解进书目》可以用来核对浙籍藏书家的献书数量,并订正各本献书目录著录的图书题名疏误。书中另有清末北京书估谭笃生批校,今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乾隆浙江呈进书目》均为谭氏据此抄录之副本,借以售卖盈利。  相似文献   

14.
李宏为 《历史档案》1999,(2):118-125
这是一位曾在圆明园从事建筑绘画并受雇于乾隆皇帝的法国传教士F·阿蒂赫 特(F·ATTIRET)1743年11月1日(乾隆八年九月十六日)写给他在巴黎朋友 的一封信,信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他在受雇期间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对圆明园内一 些建筑的设计、结构布局和重要活动等。并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对当时圆明园里 发生的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此信由哈里·博蒙特(HARRY BEAUMONT)爵 士自法文本《耶稣会士书信集》译成英文。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彬菊(Beatrice S. Bartett)女士将此信复印件提供 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鞠德源先生。现予译出,以飨读者。标题为译者所 拟,译文标题与译文后注释均译自原件  相似文献   

15.
国家图书馆藏有石柱整幅拓本和经折装初拓本及墨迹上石前双钩搨本三种不同摹刻形式的《兰亭八柱帖》。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六帧,加之命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本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本八种,刻于八根石柱上,即《兰亭八柱帖》。柱石原在圆明园,现存中山公园。经对馆藏《兰亭八柱帖》三个版本比较,发现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今生有幸目睹我国最大的图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版),我的心灵被强烈震颤。应该感谢先人,感谢前辈,是他们使我惊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然而,当我查阅历史得知整个《四库全书》的存毁情况后,我又痛心疾首。这又使我想起了珍贵的古老档案──居延汉简落难异国所留下的永久遗憾。此时,唯有用无声语言才能表达我的思想感情。《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全书荟萃我国历代典章精华,共收书3640余种,19000余卷,6144类,36000余册,分经、史…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型丛书。每当谈到这部丛书时,少不了要提及它的编纂时间。编纂此丛书的时间,有多至四种说法: 一、清乾隆三十年“清乾隆三十年救辑。”(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1)》P962)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73年)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更加确定了。”(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也是采用这四部的分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学》) “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时,进一步确定了‘四部’分类法,使其完备。”(白国应《图书分类  相似文献   

18.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页七九一、《清人别集总目》页九二五皆著录旷敏本《岣嵝集》,后者未详其生卒年,前者据“彭坊《瓦卮集》有其(旷敏本)所作序称,‘坊齿多敏本十九年’,彭坊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定敏本生年为乾隆三年(1738),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从之。今按:敏本实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提要》考订有误。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瓦卮集》,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获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博览会“世界最美图书”铜牌奖;1987年,《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扇面书画集》获得同一殊荣;1988年,《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又获该奖银牌奖。此前,《苏加诺藏画集》还曾在1959年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装帧设计金质奖章。这些获奖  相似文献   

20.
<正>不久前,笔者在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福次咸诗草》一种,内容为圆明园当值人员福次咸在圆明园被攻破后,逃难归来,根据回忆所作的纪事绝句十七首。诗草涉及初次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因系当事人亲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兹全文录出并略作考证,以为研究清史之一助。一稿本《福次咸诗草》原文《福次咸诗草》一卷,清福次咸撰,稿本。完成时间为咸丰十年(1860年),系大英图书馆中文部所藏手稿。经折装,每半页5行,每行12至14字不等,无边栏行格。上书衣题:"福次咸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