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化学中什么叫“微观”?什么叫“宏观”? 答:在一个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化学上的“微  相似文献   

2.
分子趣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湿的衣服,晒一会儿就干了;打开香水瓶盖,过一会满屋都充满香味;把冰糖放到水中,搅一搅就不见了,但水却有冰糖的甜味;……这些变化揭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道理:物质是可分的,物质都可以分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它们保持着原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些微粒就是化学中所说的分子。大家知道,高楼大厦是由一块块砖头砌成的。若把物质比做大厦,那么,分子便是构成物质这座大厦的“砖头”。前面我们提到的在一杯水中放几块冰糖,糖溶解于水而看不见了,但整杯水却有了糖的甜味。这是因为糖块—…  相似文献   

3.
“秦关博士,您的意思是说,如果进入这个微球体,我们就会变得和《格列佛游记》里小人国的小人一样小,是吗?”“不,是比小人国里的小人还要小。小人国里的小人毕竟肉眼还能看得到,而微球体会把你们微缩到比分子、原子还小,肉眼是根本看不见的。”“那太过瘾了!我们现在就开始这有趣的旅行吧!”我、白雪、张小开异口同声地说道。  相似文献   

4.
一、理角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1.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分子很小,单个分子肉眼是看不见的.要记住分子的直径是用10‘”米来量度的.2分子运动:(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说明分子运动的演示实验一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①气体的扩散:二氧化氮与空气的扩散见课本P12图2-1.②液体的扩散: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现象.课本P】3图2-3.③固体的扩散: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的扩散.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⑤能识别扩散现…  相似文献   

5.
单元总体说明苏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将带领学生接触到有关化学方面的浅显知识。那么化学是什么?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物质的不断变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许学生对化学还比较陌生,其实,化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如我们熟悉的水,如果把它放在冰箱冷冻室里,液态的水慢慢变成固态的冰,把冰从冷冻室中拿出来,它又慢慢地变成液态的水。如果把一杯水放在炉子上加热或在太阳光下晒,液态水就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天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主要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 ,即微观世界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相互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 ,这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媒体CAI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微观世界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物质的组成、反应机理 ,而且一些传统教学中无法做的实验 (如核反应、工艺流程等 )我们也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实验 ,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多媒体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是我们化学教学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方向。多媒体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讲解演示讲解演…  相似文献   

7.
化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知识,教师能重视引用形象生动的例子,通过明白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比如高一化学教到《摩尔》时,学生在初中化学里,已经学习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知道这些微粒是肉眼看  相似文献   

8.
编者:从这里开始就初三物理第二章《分子运动论内能》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探讨.有学习方法重、难点概念辨析、问题讨论等等.最后还配有思考测试题,便于理解及解题指导.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核心用这些理论能解释热现象的本质,也是学习高中热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由于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微观世界,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用电子显微镜只能观察到较大的分子,如蛋白质的分子.因此给我们学习带…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材实验设计与存在的问题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教材设计和编写上也力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实验和活动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了综合课程“整合”的特点,《科学》教材中的“微粒运动”实验是整合物理和化学学科知识的一个缩影。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利用二氧化氮的扩散运动说明构成气体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见图1);华东师大版《科学》教材中则是利用溴蒸气扩散来说明(见图2)。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科学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非化学专业,对于二氧化氮的制取存在困难;或出于对二氧化氮、溴有毒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巧借数据认识“分子”冯锦湘马琴芬(江苏省吴县市中学,215151)分子是组成物质并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非常小,手感觉不到,肉眼也看不见,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子呢?笔者在教学中给出了一组有趣的数据,巧借数据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原子第二节分子和原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因此,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是化学所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们从科学实验中早就得出了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各种极小的微粒构成的。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1)分子是  相似文献   

12.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仅凭肉眼看不见这些粒子,在学习时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正因为如此,这部分内容成了化学竞赛的一个命题热点。  相似文献   

13.
分子运动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的一个实验。学生在第二单元中已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知道了认识宏观物质的具体方法,而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相似文献   

14.
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基于这种思想,设计了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现将人教版教材上气体分子热运动的演示实验引述如下: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1个空瓶子,使2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图略)。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由实验可以看到,2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该演示实验能充分表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  相似文献   

15.
分子趣谈     
谈起分子,真可谓使你趣闻充耳。当你把一瓶香水打开,虽然眼睛见不到香水的行踪,而鼻子却可“侦察”到它的存在,不一会儿,满屋都可闻到其香味;洗过的衣服,晾出来就会变干;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经过一段时间便不翼而飞了……。这些变化,原因何在?科学实验证明,物质都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则是其中的一种。当物质分到分子大小时,它的某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就不能保持了,可化学性质仍能保持着。所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体小。把1个水分子放大lqX)万倍也只…  相似文献   

16.
实验与理论思维相结合是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经常应用,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习一种物质的性质,往往也要用到化学实验,研究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又要用到化学理论,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一样,有一个从化学现象研究其本质,由化学理论解释化学现象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将实验与理论思维相结合进行教学。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17.
(本课选自人教版四年制化学教科书第一册.)新课讲授:师: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我们将进入物质的微观世界,共同学习保持物质性质的微观粒子——分子.(板书课题.)(师打开一瓶白酒,室内充满了白酒特有的芳香气味.)师:有句俗话说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屏幕展示江南古镇、深巷酒旗),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香呢?生活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生1:路过花园闻到花香.生2:雨后的空气中,有潮湿的感觉.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述例子说明,物质是由更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很小,我们肉眼并不…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这个主渠道,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下面就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谈一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心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和人们的直观感觉相反,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发电相比,核电的安全性是它们的许多倍。近年来,核电以极大的优势异军突起,成为一颗灿烂的能源新星。  小小的原子核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一般来说,地球上的一切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在分裂或聚合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别看原子核小得连肉眼都看不见,可是储存在它里面的能量却大得惊人:1克铀裂变时所释放的核能竟与2.5吨煤所具有的热量相当。利用核能的这种本领,科学家们设计建成了发电量可观的核电站。…  相似文献   

20.
1 “混合物”概念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都指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纯净物。在进入高中课程以后,“同位素”概念的出现使混合物概念产生了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